《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一期刊登介绍了甘肃省通渭县党旭涛老师的新著:《古寨堡——心灵的胜迹》,及《中国长城志》总主编董耀会为此书作的序:“为后人坚守历史文化的根”。
为后人坚守历史文化的根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序
董耀会
党旭涛同志的《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即将出版发行,我看了他发给我的全部书稿,深感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古寨堡是先人生活的聚落遗存,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很多的地方的古寨堡,今天也依然是人们的居住地。作者通过记述和介绍这些古寨堡,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古聚落和历史文化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载体。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甘肃始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甘肃作为古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交汇地带,其河陇文化、丝路文化等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渭,作为甘肃中部的一个县,虽然一直比较贫困,但其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境内历史遗存分布很多,名人学士也闻名遐迩。数千年来,通渭先民在这片梁峁相间、沟壑纵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渭文化是河陇文化、丝路文化的有机体,同时也是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篇章。
古寨堡作为通渭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位列于史前文化遗址、秦长城遗址和丝绸古道之后,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山巅沟畔。这些古寨堡与长城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是一致的,其修建和使用时间跨度之长、建筑形制之多、蕴含史事之奇,都有其他单体建筑不可比拟的价值。
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今天有些古寨堡已经不复存在,也有一部分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古寨堡曾经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通过对古寨堡各类遗存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研究,可以为当代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提供资源。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血脉和根基,是人们精神品格的体现与凝聚。拯救和保护古寨堡乃至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尊重历史文化,让这诸多类型的文化遗产获得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党旭涛同志热心家乡文化事业,敬惜先祖留下的足迹和手印,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家乡的地方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执着的精神,默默地走遍了通渭的古寨堡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完成了《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的创作。他为那些被历史风尘所淹没的古寨堡立传旌功,可以激励乡人增强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生态、经济、民族、民俗等不同角度,对通渭的古寨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本书语言客观平和,感情醇厚朴实,文风追求精炼,意尽言止,观点鲜明。留住了乡人身边行将消失的记忆,赠予了大家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是地方民俗文化芳草地中一株怡人的鲜花。
读者闲暇之余,展卷一阅定会有一些收获。也许,在苔藓斑驳的寨堡身影中,在舒缓平静的讲述语言里,你更能够体味先祖生产劳作的艰辛,更能够透析生活深蕴的哲理,从而更加珍惜人生、珍重生活,更加热爱家园、保护好身边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
一座座古寨古堡,就像慈祥而睿智的老人,为后人坚守着历史文化的根。不管你远行到何处,不管如何奋斗,心里总是踏实的,因为你是有家有根的,这就是古寨堡最根本的魅力。作者和读者一起守望古寨堡,就是在为今人、为后人延续人文血脉。谢谢党旭涛!谢谢《古寨堡——心灵的胜迹》!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承传下去。
2012年9月20日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简介:
陇中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战国秦长城、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商贸、兵事等相对较多。宋金以后,修寨筑堡之风盛行,其中通渭县就素有“千堡之县”
之称。通渭古寨堡具有历时长、分布广、数量多、形式杂等显著特点,是研究陇中乃至中西部地区历史、地理、生态、军事、社会、民族、民俗等不可多得的基层基础资料。
近年来,通渭县委办公室干部党旭涛利用业余时间,对通渭境内的古寨堡及其遗址进行调查整理,其成果《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于2013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通过对通渭古寨堡产生条件、建筑形制、筑造方式、历史功用、重点遗址及存废状况等的发掘和整理,全面展示古寨堡的历史文化内涵;下编通过对寨堡人家经济状况、思想观念、文化形态、民情风俗等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民俗意义,反映古寨堡对陇中农耕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作者简介:
党旭涛,甘肃省通渭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于农村。先后从事语文教学、方志编辑、行政文秘等工作,曾参与编写《通渭县志》、《通渭史话》、《通渭人家》等多本地方文史类书籍,主编《通渭文化》期刊。业余致力于陇中民俗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宣传和保护,已出版地方民俗专著《印象通渭》和《古寨堡——
心灵的胜迹》。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