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2013-06-08 10:26:56)
标签:

金界壕

马彦明

杂谈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内蒙 马彦明

 

    在蒙古高原东北部有一条横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的边壕,它东起中国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西3.5千米处一座戍堡,向西经拉布大林镇沿根河左岸到达额尔古纳河畔,然后折向南沿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向西南,经陈巴尔虎旗八大关行至红山嘴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继续沿额尔古纳河左岸西南行10多千米后离开河岸,在满洲里国门西4.87千米处进入中国国境,继续西行60千米,在635号界堆附近离开中国进入蒙古国境内,在克鲁伦河以北,乌勒吉河以南地带向西南延伸,最后终止于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

    边壕在中国境内长度约210千米,俄罗斯境内长度约109千米,蒙古国境内长度约416千米,总长度约738千米。

    边壕内侧沿线修筑了50多座戍堡(见附表:辽代边壕戍堡遗址表),若以西至东排序,其中1-34号戍堡在蒙古国境内,35-39号戍堡、47-52号戍堡在中国境内,40-46号戍堡在俄罗斯境内。虽然戍堡遗址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仍然清晰可见,戍堡大小不一,形状有方有圆,有的方堡在四角还筑有马面。戍堡与戍堡的距离也不一样。1号至23号之间的戍堡相隔距离大都在9千米左右,戍堡均为方形,边长40-70米不等,最大一个边长100米;从24号戍堡以后开始出现戍堡群。方形戍堡、圆形戍堡和筑有马面的方形戍堡,或两种或三种形状戍堡同时修在同一地点,或分散,或圆形戍堡内含方形戍堡,或方形戍堡含方形戍堡。圆形戍堡共有15座,直径为150—170米;四角筑有马面的方形戍堡共有8座,边长为30—35米。戍堡与戍堡间隔距离为15-25千米不等,而且圆形戍堡大都修筑在河流附近。

    笔者实地考察了满洲里以西边壕内的三个戍堡群共九座戍堡,这三个戍堡群分别修筑在三个水泊旁。第一个水泊在五十三牧场附近,在水泊岸边分布着一座圆形戍堡,两座方形戍堡,其中一座方形戍堡四角筑有马面。圆形戍堡遗址距离边壕约4.3千米,直径为160米,墙壕高出地面不足一米,沟堑深不足0.5米;两座方形戍堡相邻,距离边壕约3千米,一座边长为40米,残留状况略好于圆形戍堡,另一座边长为30米,壕墙高出地面一米多,四角马面也很明显。第二个水泊在五十三牧场西约25千米处,水泊东面是一座边长为55米的方形戍堡遗址,墙壕高出地面0.5米左右,水泊西面是一直径为150米圆形戍堡内含一座边长为35米且四角有马面方形戍堡,圆形戍堡的墙壕几乎与地平,内含方形戍堡墙壕高出地面1.5米左右。第三个水泊在五十三牧场西约48.3千米处,水泊东面有一座边长为35米且四角有马面方形戍堡遗址,水泊西面是一直径为165米圆形戍堡遗址内含一座边长为45米方形戍堡遗址,三个戍堡遗址状况与前面两处相同。从三种戍堡遗址残留状况可以断定:三种戍堡不是同一时间修筑,圆形戍堡最早,方形戍堡次之,最后是四角筑有马面的戍堡。边壕和戍堡经历过三次修筑(缮)过程。第一次修筑边壕时同时修筑了圆形戍堡,也就是从中国的额尔古纳市的上库力到蒙古国乔巴山市向北104千米与界壕交汇处,其长度大约457千米。第二次修筑边壕时修缮了原有的边壕,并向西修筑了新的边壕,将边壕延伸至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全部边壕。与此同时在修筑新的方形戍堡时废弃了原有的圆形戍堡,有的将方形戍堡建在原来圆形戍堡内,有的另外选址新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同一地点有一方一圆或铜钱形状戍堡的情形。第三次修缮边壕时则放弃了第二次修筑时延申部分边壕和方形戍堡,重新修筑了四角筑有马面的方形戍堡,这种戍堡面积较小但壕高堑深,修筑时有的建在原有圆形戍堡内,有的建在原有方形戍堡内,还有另外选址修筑的。从每次修筑(缮)边壕都重新修筑戍堡这一事实看,三次修筑(缮)间隔时间不会太短。

    这条边壕由于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又位于人烟稀少的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早已被人们遗忘。近代先是俄国地理学家彼得· 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1864年受命对满洲(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发现后,称它为“成吉思汗边墙。1897年屠寄受清政府委托总纂绘制《黑龙江舆图》,并附图称这道边壕为“金源西北路边堡”。民国11年(1922年)程廷恒,张家璠著《呼伦贝尔志略》称这条边壕为“兀术边壕”。俄国人阔尔马左夫所著《呼伦贝尔》中说的更远,称它为“拓跋鲜卑的国界 ”。民国30年(1941年)寿鹏飞著《历代边壕考》所附地图上标为“汉光禄城”。 197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和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联合对呼伦贝尔草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称这道边壕是为防黑车子室韦经常向辽国侵扰而修,由此断为辽代边墙”。1990年冯永谦先生全面踏查这条边壕中国境内段,详细地绘制了边壕走向示意图,重要的戍堡图,结合文献记载深入考证写出了《岭北长城考》一文,所得结论是“绵亘于克鲁伦河及额尔古纳河这道界壕即金初之旧疆,是极为明显的,并从中可以窥见这道界壕的修筑年代…而今所论之金初界壕”。2003年徐俐力、张泰湘二人合著《辽代边墙考》,力证这道边壕为辽代边墙。2006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认定这道边壕为金界壕岭北线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这道边壕修筑的年代认识已经趋于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辽代修筑;一种认为是金代修筑。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以证明这道边壕为辽代边壕而非“金界壕北线”。

    一、疆界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国疆界“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朝从会同初年(938年)就开始在海拉尔河流域、乌尔逊河流域和克鲁伦河流域从事农业,并在统和(983年)年间扩大到土拉河流域和鄂尔浑河流域。《辽史·太宗传》记载:“会同二年(939年),…冬十月丁未,上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石烈户居之。”“会同三年(940年)八月,…诏以于谐里河(乌尔逊和)、胪河(克鲁伦河)之近地,给赐南院欧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何剌三石烈人为农田”。《辽史·营卫志》记载:“小蔑孤石烈。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海拉尔河)之地为农田。”“五院部,…大蔑孤石烈。小蔑孤石烈。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为农田。乙习本石烈。会同二年,命以乌古之地。”“六院部,斡纳拨石烈。会同二年,命居乌古。三年,益以海勒水地。”《辽史·食货志》记载:“太宗会同初,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三年,诏以谐里河、胪朐河近地,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种。”《辽史·耶律唐古传》记载:“统和二十四年(1007年),述屋质安民治盗之法以进,补小将军,迁西南面巡检,历豪州刺史、唐古部详稳。…,西蕃来侵,诏议守御计,命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克鲁伦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边壕所处位置恰好是海拉尔河流域(乌古之地)、克鲁伦河流域的北部边缘。笔者认为:为辽朝戍边屯田的乌古敌烈夷离堇(大王),(或都详稳,或节度使,或统兵司)修筑了边壕,用来阻止北面游牧部族对海拉尔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的侵掠。

    《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金初界壕起始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嫩江右岸的七家子村,界壕从七家子开始走向西偏北方向,经过扎赉特旗浩饶山乡乌兰哈达村北,界壕跨过绰尔河西行。经过科尔沁右翼前旗明水镇,在东乌珠穆沁旗的夏日沟图北进入蒙古国境内,北行30千米后折向西,经行109千米后又折向西南,经行266千米之后在阿巴嘎旗的巴彦敖包西北进入中国境内直至武川县上庙沟。金朝疆域没有达到克鲁伦河、海拉尔河流域,更没有对这一区域进行过有效的控制。金朝明昌、承安年间曾几次出兵呼伦贝尔草原和蒙古东部地区,但都没有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金史·仆散揆传》记载:“明昌四年(1193年),…复出御边,当转战出塞七百里,至赤胡睹地而还”。《金史·夹谷清臣传》记载:“明昌六年(1195年),…受命出师,…进至合勒河(哈拉哈河),前队敏等于栲栳泺(呼伦湖)攻营十四,下之。”《金史·内族襄传》记载:明昌六年“出师大盐泺(额吉淖尔),…未几,密诏进讨,乃命支军出东道,襄由西道。…军至龙驹河(克鲁伦河)…大战,获舆帐牛羊。众皆奔斡里札河(乌勒吉河)。遣安国追蹑之。…降其部长,遂勒勋九峰石壁。”《金史·宗浩传》记载:承安三年(1198年)“宗浩北进,…进至呼歇水(辉河),…乃移军趋移米(伊敏河),…合底忻等恐大军至,西渡移米,弃辎重遁去。撒与广吉剌部长忒里虎追蹑及之,于窊里不水纵击大破之。”除对这几次征伐的记载,金史中没有关于在海拉尔河、克鲁伦河流域戍边屯田的记载。

    金朝对广吉剌等部的几次征讨都集中在明昌、承安年间,战事都发生在边壕之内呼伦湖贝尔地区,只有一次是在明昌六年完颜襄军至克鲁伦河,在追击阻珝(塔塔尔)时越过边壕至乌勒吉河。虽然在辽末金初克鲁伦河流域和呼伦贝尔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都归降金朝并不时纳贡,边壕并不是降金与不降金部族之间的分界线,边壕更不可能是金初的界壕。

    二、戍防

    辽朝初期会同年间(938年)就对海拉尔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实行了有效的控制,并在统和年间(983年)扩大到土拉河流域和鄂尔浑河流域。

    《辽史·地理志》记载:“边防城辽国西北边界防边城,因屯戍而立,务据形胜,不资丁赋。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1005)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居镇、防、维三州。东南至上京(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三千余里。维州,刺史。防州,刺史。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久废,辽人完之以防边患。高州界女直常为盗,劫掠行旅,迁其族于此。东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静边城。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邻羽厥,每入为盗,建城,置兵千余骑防之。东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皮被河城。地控北边,置兵五百于此防托。皮被河出回纥北,东南经羽厥,入胪朐河,沿河董城北,东流合沱漉河,入于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招州,绥远军,刺史。开泰三年以女直户置。隶西北路招讨司。塔懒主城。大康九年置。在胪朐河。”从上面给出的距离和方位上看,河董城、静边城、皮被河城均在海拉尔河、克鲁伦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海拉尔河畔的“浩特陶海”古城、辉河畔的“达林呼舒”古城,克鲁伦河畔乔巴山西78千米处的“河董城”、温都尔汗西23千米处的古城均是辽代所设边防城。

    《辽史·耶律唐古传》记载:“重熙四年(1036年),上疏曰:‘自建可敦城已来,西蕃数为边患,每烦远戍。岁月既入,国力耗竭。不若复守故疆,省罢戍役。’”《辽史·韩家奴传》记载,重熙年间,辽兴宗诏天下言治道之要,韩家奴对曰:“方今最重之役,无过西戍。如无西戍,虽遇凶年,困弊不至于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则往来不劳,民无深患。…,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曩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及太祖西征,…阻卜望风悉降,…,统和间,王太妃出师西域,拓土既远,降附亦众。…,及城可敦,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殚。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复不恒。 …,今宜徙可敦城于近地,与西南副都部署乌古敌烈、隗乌古等部声援相接。…益东北戍军及南京总管兵。增修壁垒,候尉相望,缮完楼橹,浚治城隍,以为边防。”无论是辽朝初期会同年间几个石烈的屯田还是统和年间开疆拓土,或者重熙年间重臣的朝议,辽朝始终保持着对克鲁伦河、海拉尔河流域的统治。笔者认为:边壕的三次修筑(缮)正是伴随着辽朝“开境扩土”和“复守故疆”而为。第一次修筑边壕应是在会同年间迁徙几石烈之后;第二次修筑(缮)边壕应是在统和年间“开境扩土”时期;第三次修缮则是在重熙年间“复守故疆”之后。

    主张边壕为“金界壕北线”的冯永谦先生在《金长城修筑年代辨》中,在关于岭南长城的修筑年代的论述时写道“从金朝在这个地区统治势力的消长, 也可以看出, 只有在婆卢火任期内的金朝初年, 才能够把长城修到今贝尔湖( 捕鱼儿海子) 地方。在婆卢火以后, 蒙古族与该地区的其他部族势力强大,并且南下, 已过贝尔湖, 金朝如果此时想修长城,也已经无法修筑到那里了。”

    金朝初期婆卢火只将界壕修到距离贝尔湖(捕鱼海子)84千米的地方,对于贝尔湖地区北面更加遥远的边壕,金朝就更没有时间进行修筑和两次修筑(缮)了。

边壕附设有戍堡,屯戍军由朝廷调度支出。辽朝苦于西戍过远,民苦不堪,国力耗竭,终导至复守故疆。

    金史中多次提及对戍边部族的赈济事宜,但从未提及对这条边壕戍军赈济事宜。原因只能是此边壕非金朝界壕。

    三、修筑人

    辽朝在海拉尔河、克鲁伦河流域采取分部族而治的统治方法。将阻卜、乌古、敌烈分割成若干个部族,每一部族委以详稳,或由乌古敌烈夷离堇,或都详稳,或节度使,或统军司统领之。或隶属西南或西北招讨司。就边壕所跨越区域而言,绝非一个部族所为之,应该是统领该地区的乌古敌烈夷离堇,或都详稳,或节度使,或统军司所辖屯戍军修筑并戍守。

    金朝时边壕区域内不是一个统一的部族,克鲁伦河流域是塔塔尔(阻卜),海拉尔河流域是广吉剌(蒙古),合底忻、山只昆,边壕外面没有他们共同的敌人,所以他们也就不会联合在一起(金朝也不会让他们联合在一起,那样会构成对金朝的威胁)修筑这条边壕。金朝在这一区域没有屯戍军,没有人来修筑界壕。

    四、修筑方式不同

    这条边壕与金朝初期所修界壕比较相似,掘土为堑,夯土为壕,并修筑一定数量的戍堡。但是边壕第一次修筑时修筑的戍堡是圆形戍堡,第二次、第三次修筑(缮)时才修筑方形戍堡。而金界壕与金长城都没有圆形戍堡。

    笔者认为:金承辽制,金初将乌古敌烈部由克鲁伦河、海拉尔河流域迁徙至泰州北面的庞葛城。《金史·太宗本纪》载:“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丁卯,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金史·婆卢火传》记载:“泰州婆卢火守边屡有功,太宗赐衣一袭……天眷元年(1138年),驻乌骨迪烈地,薨。”而金界壕正是起始于乌古迪烈地,婆卢火从乌古迪烈人学习了修筑边壕用以防御游牧民族侵掠的方法,因修筑金界壕“守边屡有功”,修筑界壕被金朝初期用于整个西北方边界。

    综上所述,辽朝在会同初期就开始在海拉尔河、乌尔逊河以及克鲁伦河流域屯田戍边,对阻卜、乌古、敌烈分部设详稳而治,以乌古敌烈夷离堇(大王)统辖,屯田戍边,为防止北部游牧部落的侵掠修筑了边壕和圆形戍堡;统和年间,随着疆土的扩张,将边壕向西延伸,并修筑了方形戍堡;重熙年以后,放弃了延伸部分边壕并新修筑四角筑有马面的戍堡。金朝初期在西北边境修筑了界壕,界壕没有进入海拉尔流域和克鲁伦河流域,流域内的阻卜(塔塔尔)、广吉剌(蒙古)、合底忻、山只昆等部时降时叛,金朝即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在远离边界的北方历时几年或几十年三次修筑(缮)一条边壕来保护这些时降时叛的部族。

 

附表:辽代边壕戍堡遗址表

 

辽 代 边 壕 戍 堡 遗 址表

No:

形 状

长×宽(m)

位 置

修筑时间

1

方形

50×50

北纬48度27分43秒东经111度32分04秒

约1007年

2

方形

50×50

北纬48度31分37秒东经111度41分39秒

约1007年

3

方形

65×65

北纬48度38分35秒东经111度54分15秒

约1007年

4

方形

待查

 

约1007年

5

方形

待查

 

约1007年

6

方形

50×50

北纬48度50分19秒东经112度19分46秒

约1007年

7

方形

40×40

北纬48度52分53秒东经112度26分00秒

约1007年

8

方形

50×50

北纬48度53分19秒东经112度34分04秒

约1007年

9

方形

42×42

北纬48度53分25秒东经112度40分41秒

约1007年

10

方形

55×55

北纬48度53分17秒东经112度48分04秒

约1007年

11

方形

45×45

北纬48度51分26秒东经112度54分26秒

约1007年

12

方形

60×60

北纬48度49分06秒东经113度01分02秒

约1007年

13

菱形

60×60

北纬48度48分03秒东经113度19分09秒

约1007年

14

方形

45×45

北纬48度47分38秒东经113度29分58秒

约1007年

15

方形

60×60

北纬48度48分30秒东经113度41分00秒

约1007年

16

方形

待查

北纬48度47分53秒东经113度50分11秒

约1007年

17

方形

60×60

北纬48度47分18秒东经113度58分53秒

约1007年

18

方形

50×50

北纬48度45分14秒东经114度08分59秒

约1007年

19

方形

45×45

北纬48度46分40秒东经114度16分13秒

约1007年

20

方形

45×45

北纬48度50分10秒东经114度24分00秒

约1007年

21

方形

60×60

北纬48度51分20秒东经114度32分45秒

约1007年

22

方形

100×100

北纬48度57分26秒东经114度48分19秒

约1007年

23

方形

45×45

北纬48度59分02秒东经114度49分01秒

约1007年

24

圆形

Φ150

北纬48度59分25秒东经114度50分25秒

约940年

25

方形城角有马面

30×30

北纬48度59分27秒东经114度52分30秒

约1036年

26

圆形

60×60

北纬49度05分15秒东经115度10分24秒

约940年

27

方形

60×60

北纬49度05分42秒东经115度10分16秒

约1007年

28

方形

30×30

北纬49度05分45秒东经115度10分18秒

约1007年

29

圆形

Φ150

北纬49度09分47秒东经115度28分05秒

约940年

30

回形(内城有马面)

外110×110 内30×30

北纬49度09分51秒东经115度28分10秒

外约1007年;内1036年

31

外圆内回形(内城有马面)

Φ160 外60×60 内25×25

北纬49度13分12秒东经115度45分32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内方约1036年

32

方形

45×45

北纬49度19分10秒东经115度53分57秒

约1007年

33

圆形

Φ150

北纬49度21分41秒东经116度05分12秒

约940年

34

回形(内城有马面)

外110×110 内30×30

北纬49度21分47秒东经116度05分13秒

外约1007年;内1036年

35

方形

43×43

北纬49度28分19秒东经116度16分57秒

约1007年

36

外圆内菱形

外Φ150 内40×40

北纬49度29分10秒东经116度28分27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37

方形城角有马面

35×35

北纬49度28分26秒东经116度29分21秒

约1036年

38

外圆内方形(内城有马面)

外Φ150 内35×35

北纬49度33分23秒东经116度45分31秒

圆约940年;方1036年

39

方形

55×55

北纬49度33分43秒东经116度46分10秒

约1007年

40

圆形

Φ160

北纬49度35分06秒东经117度07分01秒

约940年

41

方形城角有马面

35×35

北纬49度36分00秒东经117度06分52秒

约1036年

42

外圆内方形

外Φ170 内60×60

北纬49度38分38秒东经117度27分15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43

外圆内方形

外Φ150 内60×60

北纬49度38分40秒东经117度42分27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44

方形城角有马面

30×30

北纬49度38分35秒东经117度42分51秒

约1036年

45

外圆内方形

外Φ160 内45×45

北纬49度45分20秒东经117度59分36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46

圆形

Φ160 

北纬49度47分00秒东经118度12分36秒

约940年

47

方形

110×110

北纬49度46分08秒东经118度13分00秒

约1007年

48

方形

74×74

北纬49度58分47秒东经119度04分46秒

约1007年

49

外圆内方形

外Φ150  内30×30

北纬50度03分35秒东经119度13分47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50

外圆内方形

外Φ110 内55×55

北纬50度12分20秒东经119度22分04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51

方形

45×45

北纬50度13分01秒东经119度36分22秒

约1007年

52

外圆内方形

外Φ114 内60×62

北纬50度11分04秒东经119度52分17秒

圆约940年;方约1007年

53

方形

60×60

北纬50度14分56秒东经120度24分19秒

约1007年

 

——————————

注释:

① 《辽史·地理志》:某石烈。石烈,县也。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马彦明:“金界壕北线”之异议

  本文刊登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一期,并经作者同意发表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