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我们去围场看碑,直到现在才想起来还没有发帖。此帖照片是我的,文字是洪峰的:



乾隆皇帝的《古长城说》碑
洪峰
2011年6月5日,我和郑严、夏冬三人驱车三百余公里,专程前往河北省围场县新拨乡岱尹梁,探访乾隆皇帝的《古长城说》碑,及周边的古长城。
当年乾隆皇帝在岱尹梁一带围猎时发现一道古长城遗迹。他并不理解这里为什么会出现长城,于是作《古长城说》,立碑于长城发现处。
经过专家考证,这道古长城属于燕秦长城。燕国曾筑燕南长城、燕北长城。这里属于燕北长城,向东一直进入朝鲜。秦国统一后继续大筑长城,曾利用过燕北长城。
我曾于2009年9月独自寻找到这里凭吊《古长城》碑,随后沿长城痕迹翻上梁顶。这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浑身透湿,照相效果很差,因此没有在本站发帖。
此次,我们出发前查看了天气预报,报告说这里连续两天阴天,小雨转雷阵雨,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的遭遇。时间宝贵,我们咬了咬牙,不再理会天气预报。
不想从北京出发,由承德、隆化、围场北上至岱尹梁,一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途中隆化、围场一带竟然还有水田,妇女们正在耕作,一派祥和景象,心情不由大好。
该处长城南北走向,《古长城说》碑立在长城外(西)二十米的山坡处。1966年该碑被砸毁,1978年又重新修缮矗立。碑面有数处纵向断裂纹路,部分字迹无法辨认。我只得在网上找到完整碑文贴在这里:
“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城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问之蒙古及索伦,皆云:此古长城也。东始黑龙江,西至于流沙类然。夫蒙恬起临洮而属之辽东者,今其城犹存,乃去此数百里而南,且东西又不若是其辽也。则古长城者,岂循蜚疏仡时所为耶?山海括地所未载,於无意中得之荒略口传,而借余以垂其名,岂非造物者之灵,迹晦久而必彰耶?尝苦载籍传记,浮夸多伪,固不若笔蒙无文者,世代相沿,指实以道之,无褒贬予夺於其间也。则秦之所筑,为扩边乎?为让地乎?於古无闻而今传焉。吾安知天下之似此未传者当复几何乎?又安知今经予传而必保其后此之不又失传乎?或曰:此非城也,盖天地自然生此,所以限南北。夫盖天地自然生此,所以限南北,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
当年此地属于皇家围场,据说有七十二围,面积广大,防御甚严,少有人迹。因此,这一带长城不会遭到开山造田、兴修水利等人为的毁坏。乾隆并不懂得长城,那时候也没有专门人才研究长城。“夫蒙恬起临洮而属之辽东者,今其城犹存,乃去此数百里而南”。他认为“去此数百里而南”的明长城的走向,就是最初秦长城的走向,因此疑惑。于是叹曰:“此非城也,盖天地自然生此,所以限南北。”
尽管如此,乾隆皇帝依然判断出这是连绵起伏的古长城,“横亘若城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可以想象,当时乾隆所见古长城痕迹较之现在更加清晰,无可争议。
三百多年过去了,此地人类活动密集,山坡沟底到处平整土地,建立村镇。长城上也开出田地,加之自然环境逐步恶化,普通人很难凭借肉眼寻找到连绵不断的古长城踪迹了。

洪峰这篇文发在“长城小站”后,左岸老师做了如下补充:
补证《古长城说》碑
左岸
这是我1990年的野外调查记录,2007、2010年曾经旧地重游。洪峰发的碑文个别地方与原来辑录的碑文不同,可能文献来源不一样,但都是小问题。
《古长城说》一文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九月,碑通高550厘米, 碑顶高183厘米, 碑额高63厘米,宽154厘米,厚82厘米,
碑身高224厘米, 宽130厘米, 厚62厘米, 碑座宽163厘米, 厚90厘米,
高85厘米。碑文亦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的纹饰与《入崖口有作》碑极为相似, 均为龙、云, 宝相花、护法神灵等佛教饰物,
喻神灵保佑此方百姓吉祥之意。此碑石质亦为鹦鹉岩, 除自然风化外, 1966年秋人为破坏较为严重, 1979年8月县文保所按原样恢复,
1982年7月河北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说(原文):
木兰自东至西,
延袤数百里中, 横亘若城堑之状, 依山连谷, 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问之蒙古及索伦,皆云:“此古长城也。”东始黑龙江,
西至于流沙, 类然。夫蒙恬起临洮而属之辽东者, 今其城犹存, 乃去此数百里而南, 且东西又不若是其辽也。则古长城者,
岂循蜚、疏仡时所为者耶?《山海》、《括地》所末载, 于无意中得之荒略口传, 而借余以垂其名, 岂非造物者之灵, 久晦而必彰耶?
尝苦载籍传记, 浮夸多伪, 固不若蒙无文者世代相沿, 指实以道亡, 无褒贬予夺于其间也。则秦之所筑, 为扩边乎, 为让地乎?
于古无闻而今传焉。吾安知天下之似此未传者当复几何
乎? 又安知今经予传而必保其后此之不又失传乎? 或曰: “此非城也! 盖天地自然生此, 所以限南北也。”夫天地既生 此以限南北,
则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

后又见《中国长城志》编辑部黄益发文:
古长城说
《古长城说》一文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九月碑通高550厘米,碑顶高183厘米,碑额高63厘米;宽154厘米;厚82厘米,碑身高224厘米,宽130厘米,厚62厘米,碑座宽163厘米,厚90厘米,高85厘米。
此碑石质亦为鹦鹉岩,除自然风化外,1966年秋人为破坏较为严重,1979年8月县文保所按原样恢复,1982年7月河北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的纹饰与《入崖口有作》碑极为相似,均为龙、云,宝相花、护法神灵等佛教饰物,喻神灵保佑此方百姓吉祥之意。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原文如下:
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城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问之蒙古及索伦,皆云:“此古长城也。”东始黑龙江,西至于流沙,类然。夫蒙恬起临洮而属之辽东者,今其城犹存,乃去此数百里而南,且东西又不若是其辽也。则古长城者,岂循蜚、疏仡时所为者耶?《山海》、《括地》所末载,于无意中得之荒略口传,而借余以垂其名,岂非造物者之灵,久晦而必彰耶?尝苦载籍传记,浮夸多伪,固不若蒙无文者世代相沿,指实以道亡,无褒贬予夺于其间也。则秦之所筑,为扩边乎,为让地乎?于古无闻而今传焉。吾安知天下之似此未传者当复几何乎?又安知今经予传而必保其后此之不又失传乎?或曰:“此非城也!盖天地自然生此,所以限南北也。”夫天地既生此以限南北,则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