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2013-01-26 23:24:58)
标签:

三春七秋

彼岸书店

长城小站

文化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三春七秋》记录了作者卢伶、俞雷夫妻近十年当中多次赴山西长城徒步的经历和感受。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签售活动在海淀区牡丹园“彼岸书店”举行(匾额上的字为饶宗颐老先生题写)。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店内的环境很优雅: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三春七秋》的作者卢伶、俞雷: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小站的“野人老J”程长进非要插在人家夫妻之间: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前来参加活动的长城小站网友们越来越多,彼此握手寒暄: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这也是一种时尚的见面方式,有人喜欢,有人不忍心看: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购书的人越来越多,作者签的很累但快乐着:“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等待作者签字的队伍已经排到了门外: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非常漂亮的活动纪念品: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长城小站”在“彼岸书店”举办《三春七秋》作者卢伶、俞雷签售会

~~~~~~~~~~~~~~~~~~~~~~~~~~~~~~~~~~~~~~~~~~~~~~~~~~~~~~~~~~~~~~~~~~~~~~~~~~~~~~~~~~~~~~~~~~~~~~

 

卢伶写的序,作为对《三春七秋》的介绍:

 

长城脚下,那片黄土地的召唤!

 

    从2000年开始,我们和长城小站的朋友们沿山西明长城徒步旅行,共有十次,历时7年,我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妻子写了20多万字的游记。
    我们乐此不疲,一次次扑向这块土地。在这农业社会的活化石中跋涉,内心洁净安宁。由于身体的疲惫,极易被感动,敏感的心扉在这里敞开,日常生活的麻木被驱散。
    从总体上说,这里一直没有改变,亦可说是永恒了。延绵不绝的长城匍匐在起伏的大地上,这起伏像大地呼吸的胸膛。在这片辽阔的黄土地上,生活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使他们得以保持自尊。他们温和友善,正所谓贫而乐,乡亲之间的情谊,正如唐诗中的描绘,“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我出生在山西,这里许多场景、气息都会唤醒我儿时的记忆,火炕,灶台,大红漆皮的柜子,炕上铺的油布,都让我觉得亲切。
    这里平淡无奇,似乎只有亘古不变的平静。我们背着行囊不停地走,带着沉重的呼吸,领悟这片土地上所呈现的周而复始的景象。
    置身这片土地让我想到法国伟大的画家米勒所描绘的画面。我想我在拍摄的过程中和米勒有着同样的情怀,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激,透过艰辛,呈现美好。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生活状态,使我们能够构建自己丰富的生活参照系,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给自己以启发和动力,给自己以更开阔的视野,使我们又可以提出生活的意义这个无解的问题。
    我的摄影完全是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的,长期的绘画创作,使我对形式有特殊的偏好。每次举起相机,都是因为我在场景中发现了某种形式的秩序。我力图通过镜头来呈现这种视觉秩序,而非场景本身。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揣摩着周围的一切,天空、长城、村舍、树木、人物、牲畜、工具、炉灶……我希望通过拍摄可以捕捉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视觉联系,让他们述说些每人读来不同的故事。
    我一直使用乐凯黑白胶片,由于价格低廉我可以在拍摄时不考虑胶片的使用量,尽情地触动快门。晋北的景象缺乏色彩,所以我只在清晨、黄昏和室内才会使用彩色胶片。黑白摄影只表现层次,正好呈现这里平淡的诗意。
    如今胶片几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可我依旧迷恋它。使用胶片时,你的拍摄就不会太随意,这样就增强了镜头的严肃性,它不是即拍即得,在拍摄时会有更多的斟酌,拍摄后会有几许期待和不安。由于胶片的物质性,其结果有很强的确定性。当然由于喜爱一个事物,总会找出太多的理由来维护她,甚至是一些缺陷。
    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影像本身的意义已被消解殆尽。我想反映的是我如何看待曾经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以及我的观察方式。
    很享受这本书的准备过程,我和妻子在拍摄的上万张胶片中反复筛选,扫描底片,修整图片。我们缓慢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将它看成此生必做的事之一。
    本书是由我的摄影和妻子的文字构成的,将我们在同一时空的不同体验,用文字和影像两种形式呈现出来,两条线索有分有合,希望给大家以多角度的信息,与我们一同观察,一同感受。

 

                                                                        卢伶
                                                                   2012年10月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