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2013-01-09 22:19:25)
标签:

长城

成大林

中国长城博物馆

杂谈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和河南方城楚长城考察队一起考察

 

 

“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

 

    在我30多年对长城的考察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难题,楚长城是最难的难题之一。自1981年初至今,经历了怀疑、否定和肯定的过程。

    “楚方城”是否是长城,自古以来在史学界就有很大的争论,众说纷纭,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史学问题。

    1981年麦收季节,按照《水经注》和《史记》及张维华先生的《中国长城建置考》中与楚长城有关的资料,我用60天的时间考察了河南鲁山、叶县、方城、舞阳,舞钢、宝丰、泌阳、南阳、邓县、内乡等县和大关口、象河关等处,但没有发现有长城的遗迹。由此我推断楚国没有修筑过长城,楚长城不存在。

    在我考察方城县的大关口之后,南阳地区文物队的王彦芬先生也考察了大关口,并在1983年《楚文化研究论集》上发表了《楚方城考》论文,文中认定大关口为楚长城的组成部分。1983年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陕西发现楚长城遗迹》的消息。1983年12月23日湖北省竹山县人民政府公布“秦楚长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10月份,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在河南南召县周家寨发现了楚长城。

    为了寻找楚长城不存在的证据,2007年4月,我第三次到河南考察。在叶县去闯王寨考察时,车停在一道土垅上,东西望去连绵不断望不到头。沿着叶县及与方城县交界处的土垅徙步考察了数十里,土垅基本没有大的间断,在舞钢市平岭村也发现了同样的遗址。这道土垅的经行路径与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卷三十一所引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记载楚长城经行路径完全相吻合。对这一发现我很惊讶也很高兴,隐约感觉这条土垅的形态、保存现状,与我考察过的我国早期的齐长城、燕长城和中山国长城很相似。其实,当地群众称:“这是楚王修的边墙”。考察快结束时,我推断 “这条土垅很可能是我寻找多年的楚长城”。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走在“土龙”上


 

    2008年10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豫南地区楚长城资源的调查,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查出残存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或掩埋于地下的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200多公里、关堡6个、寨堡105个、确认的烽燧37个、古代道路8条、长城沿线及附近的冶铁遗址7个、城址18座。在调查的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做了些配套的发掘工作。

     这些工作证实楚国确实修筑了长城,并初步掌握了古代文献中所记述的楚长城东段的分布情况,验证了《水经注》所引用的盛弘之对这一段楚长城经行路径是正确可信的;以科学考古发掘的手段摸清了楚长城墙体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和所用的建筑材料;还利用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的遗物推断出楚长城东段墙体的修筑年代是在春秋未期到战国早期这个时间段内。这在楚长城研究中是重大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毕竟是阶段性成果,楚长城还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

    一,通过两年多的考察,只模清了叶县、方城县、舞钢市、驻马店市泌阳县东部及与叶县、方城两县相邻的南召、鲁山交界处的长城大体情况,对于现在被称为楚长城西段的南阳盆地西沿的楚长城,即楚长城的西线的邓州、内乡等县是否有楚长城,还没有肯定解答;近年抄得很热的湖北、陕南的“长城”是否是楚长城,也必须有个说法。

    二,楚长城的始筑年代的争论由来已久。一说是坚持楚长城的修筑时间就是屈完与齐会盟的时间,也就是在公元前656年已修筑完成。另一说持王国良或张维华先生的意见,在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63年之间修筑。王国良在1931年所著的《历代长城考》中就提出楚方城的修筑“决不在春秋时代,也不在战国初年,最早不早于战国中叶,最迟亦不致后于楚怀王三十年。” 1935年张维华在《齐大季刊》第6期上发表的《楚长城考》也说“故敢断言楚以方城名之北部边城,必建于怀襄之际也”,与王国良的推断相近。两说之间的差距达300至近400年之大。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楚长城的资源和出土的材料,多数专家的意见只能将楚长城的修筑时间定在“春秋未,战国早期”,还无法给争论双方一个满意的回答,研究工作还要继续作,仅靠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难以解决这一难题,只能寄希望于新文献出现或新的考古发掘出土新的文物资料。

    三,古文献对楚长城的形态描述多种多样,有连堤说、有岗阜说、列城说、山体说、故城说、万城说等等,近年又增加了一个山寨说。据现在已公布的官方的调查资料,目前只解决了楚长城东段主体城墙的分布线路,对于已发现的长城内外的城址、望火楼(烽火台)、濠沟与主体城墙的关系,是不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还不能确定,对楚长城完整的防御体系和形态还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不足以对以上诸说的是非和形成的原因做出说明。

    四,近年来许多楚长城研究的论文、著作中将缯关做为楚长城上一座重要的关隘,楚长城的标志性建筑。近几年,许多论著在论及楚长城、古缯国、曾姓源头时,将其列为论证的重要的论据,缯关在哪里?也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楚长城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对“方城”的研究。从目前能见到的资料最早出现“方城”一词的是战国初的《国语》和《左传》。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释“中甗”释文的注中说“方当即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曰“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此时“方城”才和长城发生联系。而在楚长城研究中常引用的是公元前656年屈完在与齐国君臣辩论的辩词“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做为论据,力图证明在公元前656年楚国已完成了长城的修筑。

    但《国语》、《左传》、《管子》、《春秋公羊传》和《穀梁传》五部历史名著,对僖公四年(前656年)齐率联军伐楚事件的细节描述各家有很大差异。《管子》和《国语》二书都没有记载有齐、楚两国有“盟于召陵”之事,而是直述齐攻入了方城,也没有屈完这个关键人物出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记有齐、楚“盟于召陵”之事,也出现了屈完这个关键人物。在细节描述上只有《左传》一家有屈完说过“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那句壮楚国之威的著名豪言。那么我们信哪一家呢?

 

   (作者原任新华社高级记者,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此文曾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第6版。后刊登于《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四期。文中摄影:郑严)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楚长城”仍存诸多未解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