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名城 展望未来
○
山西大同
赵佃玺 赵欣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中华民族今后的文化发展构筑了一幅崭新的蓝图。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发展阶段。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唯一没有间断,有文字记录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汉代的古朴、唐代的昌盛、宋代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广泛,文物遗址、历史典籍道出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现在是中国文化发展机会最好的时代,为了继续发展,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挖掘新的文化资源。
“守望古城”丛书正是应时代而作,是追随时代的应时发展,是一个对保护历史名城有重要建设意义的策划方案。
一、历史名城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脊梁
名城的传承,是活生生的历史档案,是传承文化、生活和风俗的活态化录影。
每一座名城,均有几百上千年的城市建设史。在这个城市中,包含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技术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可以说是多方面文化的巨大集成。
在我国的几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财富可以挖掘。比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南京、洛阳、大同、承德、沈阳、广州、成都、苏州、平遥、丽江、曲阜等等,它们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建城史。有的是千年古都,有的是百年军事重镇,有的是千年商埠,有的是宗教古城,有的是文化发源之地,有的是民族融合之城……
其中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建城三千余年。其城中古建筑遍地,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雍和宫及大量的王府寺院等,凝聚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这些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有的正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有的则正面临着逐渐消失。这些问题,除了我们应重视和记录外,有的还需合理分门别类,指出它们的发展方向。
北京在古建保护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保存下来古城楼和城墙,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修地铁时,填甕了护城河,因此“守望古城”正是我们在挖掘历史过程中要理智明确的方向。
文化名城大同,有2300年的建城史,它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又是一个寺庙众多的宗教之城,还是一个民族融和之城。它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很好的“守望”,所以这个城市拆毁了许多文物古迹。如今人们正在反省,合理规划,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建筑学家梁思成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北京古城应新旧分开发展,并为北京绘制了“保留旧城,发展新城,新旧分开发展”的先进思想,但因种种原因,发展的契机失去了,未能实现有效保护,现在许多古迹已经消失。
大同修复古城的步子正在突飞猛进,大同修复古城的整体思想是按照梁思成的方案,制定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从2008年开始,现在古城修复已经初具规模。近年来,陆续恢复了古城墙,恢复了许多大型的古寺庙,修复了云冈等世界著名的大型文化遗产,从而为全国的古城保护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成为研究的例子。
所以保护古城,守望古城,就守住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守望古城”的策划,是系统打造中华名城的最佳创意
“守望古城”策划,目的是打造众多的文化名城,为中华民族文化脊梁创建新时代的骨与肉。
我们认为“守望古城”的创意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是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名城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一座城市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许多精神方面的因素需要通过城市的载体来表现。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制、装潢布置、人文情趣等一定是符合这座城市的环境气候、历史渊源。都城的形制不同于商业中心,陆路口岸不同于水岸码头,军事重地不同于贸易中转之地……这就是古城要有明确的定位。
二是让我们盘点清楚名城档案的系统条目。每一座古城都经历过沧桑的演变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只有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把名城的档案梳理清楚,才能有的放矢。知道如何保护,如何取舍。从而把精华部分留下,发扬光大,舍弃细枝末节。
三是理顺名城文化、名城人物、名城建筑等的细节。研究历史名城是一个综合的调查、分析和实践过程。每一个名城之所以成其为有名之城,就是因为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可歌可泣,或者值得回忆的人和事。物是人非,人已经逝去,事件已经成为后人口头相传的故事、记忆;但名城遗留的许多遗存,大到城市的建筑、院落、街巷,小到一个石碑、一个砖雕、一个门扉……多少能引起后人的驻足思索。我们睹物思人,无疑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不灭的城市记忆。
四是回顾过去,避免以前拆了建,建了拆的失误过程。一个城市的兴衰,可以说是一部人类寻找合理方式生存的历史。许多城市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边缘到中心的过程。许多城市所以繁荣,多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环境因素。商旅贸易的必经之路、军事征战守卫的战略要地、水路转运的优良港口、号令全国的政治中枢、皇室兴盛的祥瑞之地、冬暖夏凉的宫观苑囿……正是因为这些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优势,所以必然凝聚了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建筑和文化精髓。随着改朝换代,或者当权者别有用心,一个城市或者遭到劫掠,或者随着时间的洗刷慢慢毁弃,或者修修补补改作他用。现代社会追求和平和谐,这些有幸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对后人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五是提出我们今后发展的具体方案。当代社会可以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变。首先人类具有超越于以往的巨大技术能力来完成大规模的工程,能够移山倒海,修大坝,围海造地。古代愚公移山的大工程,现在巨型挖掘机数日就可完成。我们可以制造几万吨级的大型船舶,火箭可以上天,上百层的大楼可以容纳一座城镇的人口。当代人的魄力是古人无法想象的,古代人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现在许多都变成了现实。但越是这样,对于古城来说越可怕。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决策者盲目的指挥下,顷刻之间就可能变成一片废墟。
有鉴于此,决策者和实施者必须纵向深入了解一座古城的历史;横向借鉴西方和国内对古城保护有贡献的城市的经验。做到在保护古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达到现代的使用功能,成为古为今用的创举。简单地说,不同地方在全局观的指导下,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遗址要充分利用,做到不破坏,不过度维修,不能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改造古人的设计用途。然后又要把现代的使用功能引入到古城的整体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居住、出行、购物的方便。这样现代建筑的高度、样式,道路的走向、宽窄,装饰的繁简、款式,都力求与古代保持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是车轮上的社会,不论出行开车、坐公交车、地铁,都延伸了现代人的活动范围。而道路、停车场等都与居住、出行密切联系。这些又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势必引起人文遗迹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古城规划一方面要做到新旧两利,新旧城根据功用分别发展;另一方面,嵌入式的古迹保护,要给古迹留有充分的缓冲空间,古迹周边环境要根据古迹的类型做到既要突出文物古迹,又要与周边环境有效融合,达到统一。
“守望古城”策划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的重要创意活动,这个文化创意活动必将对今后历史文化名城修复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它对于打造中华名城,修复中华名城,必将起到引领启发思考和重要的推介作用。
三、“守望古城”丛书的写作重点和方法
“守望古城”的成书,一定要本着历史性强、文化性强、参政性强、可读性强,又要有一定的学术性。把这套丛书做成一个广大读者爱读、名城干部细研,全国有知名度的重要文化丛书。
写作过程中,一定不能做成一部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也不能做成一部导游性的城市参考。一定要夹叙、夹议,文字优美,以文学性的笔法描述历史。作者要有情感,以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所感、所思、所想,让读者爱不释手,成为可以收藏的美文。
因此建议在写作风格上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段落划分简练,成为一部过去没有出版过的出类拔萃的丛书。
这套丛书每本既有它的独立性,而且整体又有它的连续性。
每本书目录划分要细致,其中内容可以包括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历史演进、建筑分类、人物传统、文化风俗、名优特产、宗教发展、街区院落、历史失误、今后规划等等。每个名城都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写成类似八股文的雷同内容。每个城市要有它的性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阅读每一个名城,要让人觉得可读,可欣赏,有回味的余地。
“守望古城”的创意是划时代的创意,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我们编写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套丛书做成一套尽善尽美的作品,呈献给伟大的中华文明古国。
(本文作者赵佃玺是山西大同长城学会会长,赵欣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副主编。这篇文章是7月份在“第六届中国·山海关国际长城文化节长城论坛”上的一个发言,论坛的名称:中国古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发言全文刊登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