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古城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捍卫北方疆土;西汉为中陵县地,属雁门郡,长期为汉室与匈奴等北方民族拉锯争战之地。
在明代,据《明史•地理志》载:“平虏卫,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
年)置。与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城周六里多,高四丈,常驻军三千余人,配骡马五百余匹。是大同镇西路的路守所在。正统三年设平鲁卫,清雍正年间改称平鲁县。
平鲁城城址依山而建,北高南低,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和瓮城。在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本城土筑于成化十七年,万历二年砖包,周六里三分,高四丈。本路参将驻扎,原设有平虏卫及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一
千六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百四十五匹头。边一十九里九分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本城北面邻山,凭高之势险与虏共之,东西邻冈,勾杆易及也。地
固随在皆冲,而大水口等处更甚。边外汾水河一带,酋首小四台吉等部落驻牧,通板升。嘉靖间岢岚、应、朔之变,俱从此溃入,往那吉请降,俺答围城月余,城乏
薪水,几不自全。议者欲联城接墩以扰全山之势,削冈开渠以豫桑土之谋,盖保障之至计云。”
1951年,平鲁县政府由平鲁城迁至井坪镇,于是这里或称平鲁老城,或称凤凰城(相传当年选址修筑城垣时,曾落下一只凤凰,由此得名“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