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中的乌拉特后旗赵秦汉长城遗址——高阙塞
标签:
巴彦淖尔磴口赵武灵王高阙塞旅游 |
分类: 长城 |
高阙塞故址的介绍
高阙塞故址,位于乌拉特后旗原那仁宝力格苏木那仁乌博尔嘎查北侧的山脚下。古城夹在东侧的达巴图沟和西侧的查干沟的台地断崖之上,与达巴图沟河床西侧断崖高差近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36分,北纬40度53分,海拔1130米,东北距巴音宝力格镇约40公里。
塞址由南北两城组成。北城略成方形,北偏西10度,四面墙体的长度分别是:东墙36.85米,北墙36.15米,西墙35.80米,南墙35.80米。墙体底基宽厚,向上略斜渐收,墙底宽5.8米,顶部宽3.8米,高4-6米不等。墙体系用较大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墙体内部填充小石块和砂子等。城内东北角贴东墙临沟处建成登城的台阶状踏道,踏道长约25米,宽2米,共计28个台阶,台阶宽约0.8米。北城在南墙中部辟开,门址宽2.05米。城内发现有较大的房址6座,房址集中在城的东、北部,门道的方向不一。
南城为长方形,其北墙共用北城的南墙并向东西延筑,其四面墙体的长度分别是:北墙长57.1米,西墙42.5米,南墙58.1米,东墙42.4米。城墙较窄,墙体宽1.8米,存高2米。门址在南墙中部偏东,宽2.3米。城内有石房址等遗迹,靠近东墙的中部分布有三联间房址。以前的调查中曾发现过汉代的铁釜、铁甲片和箭头等遗物。两个小城的修建风格明显不同,反映其并非同时代一次修筑。
在城址北墙及西墙外的缓坡之上,有一段东北———西南向的石墙环绕,虽遭毁损却依然隐约可见。墙体系用不规则石片垒砌,中部填以砂石,长近322米,宽度0.9-1.35米,残高0.2-1.5米。此墙东北至达巴图沟沟沿,与沟对岸山坡上的石墙遥遥相对,向西南延伸与石城西面的一个小山包相连,山包顶部有一石砌的建筑,经辩认是一座坍塌的烽火台遗址。此烽火台距离南城的西墙108米,方向为北偏西15度,略呈方形,东西长5.2米,南北宽5.5米,残高约1.5米。坍塌的石块分布范围较大,附近发现有夹砂灰陶片,有绳纹、网格纹、印格纹等纹饰;少量泥质灰陶片;有1件器物口沿,器形不明。此烽火台的西南,没有发现长城遗迹。古城和烽火台的西面,扼查干沟两侧,有两座对称高耸的暗红色山峰,郦道元《水经注》所言“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苦阙焉”,当是指此而言,高阙塞可能据此得名。
~~~~~~~~~~~~~~~~~~~~~~~~~~~~~~~~~~~~~~~~~~~~~~~~~~~~~~~~~~~~~~~~~~~~~~~~~~~~~~~~~~~~~~~~~~~~~
高阙塞是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今巴彦淖尔境内筑建的第一个军事要塞。
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研考史籍,凡历代史志在论述疆域沿革时,几乎都要提及
,所以高阙之名,见于史籍是很早的。《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
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年,使蒙恬将十万众,北击胡,渡河取高阙
。《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遣将军卫青出云
中,西至高阙。”近代记载高阙的就更多了。那么所谓“高阙”,究竟在现今
阴山山脉的哪一个山口,古今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世学者大多数认定现今临河区正北的狼山口是古代高阙塞的遗址,也有
一些史书称:高阙塞在狼山口以东的石兰计口;还有的说在狼山西段的大巴图
口,个别学者还认为,古高阙在乌拉山之中。以上诸说究竟哪一个是对的?本
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考辨。
依《史记》所载:“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又据《水经》云:
“河水至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已往,皆北假也。”所谓“阳山北假”和
“高阙以东,阳山已往”,可知高阙塞在阳山中。然而我们知道,秦汉时,把
现在的阴山称为阳山,现今之乌拉山称为阴山,即“前为阴而后为阳”也。既
言在阳山中,那么,有些学者将高阙塞断定在乌拉山之中,是没有根据的。
阴山迤西而东入磴口、杭后、临河三县境的一段,俗称狼山,此山延绵数
百里,随处皆有通漠要道。按《绥远通志稿》所载,“狼山由西而东计有大巴
图口、什探口、吉拉格楞图口、阿达口、乌兰布尔素口、西脑刚口、巴格图口
、东脑刚口、狼山口”等九个山口。
又据《蒙古游牧记》所载:“阴山隘口迤西为高阙塞,即绰农陀罗海,其
口当黄河(古北河,现称乌加河)北流折东处,两山对峙,若门户然。”以上
两说,皆言狼山最西的山口现名叫大巴图口,蒙语名叫绰农陀罗海(山口似狼
头形状),同指一个山口,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这个山口“正当黄河北流折东
处”,可知古高阙塞的地理位置就在此山口。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们还可做
些考证。
据《水经》所载:“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
,东西百二十里,屈从县北流,又屈而东为北河,东经高阙南。”窳浑县系汉
代所置,在今磴口沙金套海乡所在地偏西南3公里处,即土城子古城。当初黄河
流经土城子东,又北而东,经高阙山南,正是大巴图口一带地区。
又据《地理志》载:“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
俱峻,土俗名高阙也。”临戎县系汉代朔方郡属县,在今磴口县补隆淖乡西南
,即河拐子古城。以河拐子古城的地理位置而论,正北有连山(现称狼山),
山中置有高阙塞,这也指黄河折东处的大巴图口子一带地区。
又据《临河县志》载:“狼山西二百里有古高阙塞。”又载:“阴山隘口
西为高阙塞,在狼山口西,《蒙古游牧记》即所谓绰农陀罗海,其口当黄河北
流折东处。”
又据《河套调查记》所载:“古之高阙在大坝图口”。
又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定的方位,也将高阙定在狼山口以西一段山脉
之中。
东处,秦汉战运屯”。
根据诸载籍所证,高阙塞是在狼山迤西而东的第一个山口,即大巴图口中
,《蒙古游牧记》称绰农陀罗海,这个山口且在古黄河北流折东处,这是无可
非议的。但是有好多近世学者将古之高阙塞定在现今之狼山口,这是不能成立
的。
一,从地理位置上讲,狼山山脉横跨磴口、杭后、临河三县境,其间共
有通漠要口九个,最西的一个叫大巴图口,最东的一个叫狼山口,东西两个口
相距二百余里,正与《临河县志》所载的高阙塞在临河西二百里相符合。无论
现今的临河县城,还是古代的临河县城,几乎都与正北的狼山中在一个经度上
,若依古之临河县(系汉代所置,在现临河古城乡所在地,俗称古城圪旦)而
论,按《水经》所云:“黄河屈而东流,东经高阙南,又东经临河故城北。”
如若高阙在古之临河县城正北的狼山口,《水经》就不会说河水先经高阙南,
而后东经临河县故城北了。由此也可证明,“河水东经高阙南,又东经临河县
故城北”,说明高阙在临河县城西,而不是在县城北,这样古临河县城北的狼
山口是高阙塞也无法成立。
二,从山口的形状来讲,依《水经》所云:“阴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
,连山剌天,其山中断,望若阙焉,及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这说明高
阙山口山势挺拔,两峰刺天,是长城的门户。而现今的狼山口中,山口非常平
秃,只是进入山口深处,山势才逐步陡峻起来。尽管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剥蚀,
山口也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故与史籍所载的“其山中断,两峰俱峻”之形状
不符。若依狼山口的形状,只能称“低阙”,而不能称高阙。近来又有人撰写
考证文章,言及在进入狼山口里的山上发现了古之高阙,这就更与史籍的记载
不相符了。《水经》云:“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戍,
自古迄今,常置重悍,以防塞道。”文中言及,“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
,这明指阙口有城,塞就置在阙口处,怎么能筑在山口里面的山上呢?
三,从军事部署上讲,以汉代而言,当初在套西置了三县,即临戎、三
封、窳浑,这三县所占的广阔地域,又是碧波万顷的农垦区。北部的窳浑县又
是西部都尉驻地。窳浑县西,“有道自西北出鸡鹿塞”(今沙金套海乡巴音乌
拉苏木西北的哈隆格乃山谷入口处西侧),常和北方少数民族往来互市。由于
这一地区农业、冶炼业比较发达,人口也很集中,必然要在军事部署上进行防
范,所以在窳浑县北的黄河东折之处,即大巴图口“常置重悍,以防塞道”,
这是很有必要的。如若把高阙置于东去二百余里的狼山口,这在军事上是毫无
意义的。当然,狼山口既是通漠要道,也要屯戍军守,但它比起套西一带富庶
之区,就显得次要了。如果狼山口南的古临河县城(北河之南)真的比西部窳
浑县在军事上还重要的话,那么西部都尉驻地,就不会置于窳浑,而应置于临
河县城了。
四、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所长魏坚同志来巴彦淖尔考古,撰写了《河套历史文化的考古探索》一文,其
中写到:“高阙塞位于乌拉特后旗那仁宝力格苏木那仁乌博尔嘎查北侧的山脚
下,古城夹在东侧的达巴图沟和西侧的查干沟的台地断崖之上,古城与达巴图
沟河床西侧断崖高差近20米。地理坐标为东径106度36分,北纬40度53分,海拔
1130米,东北距东升庙镇约40公里。”
地表现存古城由南北两个小城组成。北城略成方形,边长40米左右。墙底
宽6米,顶部最宽3.5米,高6米,墙体系用较大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墙体内部填
充小石块和砂子等。城南东北角临沟处建有登城的台阶状踏道,长约25米,宽
约2米,台阶宽度近1米。北城在南墙中部辟门,门址宽约4米。南城为长方形,
其北墙共用北城的南墙并向西延筑,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城墙较窄,墙
体宽约2米,存高约2米,门址亦在南墙正中位置。城内有石砌房址等遗迹。两
个小城的修建风格明显不同,反映其并非同时代一次修筑。在城址北墙及西墙
外的缓坡之上,有一段东北~西南向的石墙环绕,虽遭毁损却依然隐约可见。
墙体系用不规则的石片垒砌,中部填以砂石,长近300米,宽在0.9米~1.2米左
右,残高0.2~1.5米。此墙东北至达巴图沟沟沿,与沟对岸山坡上的石墙遥遥
相对;向西南延伸与石城西面一个小山包相连,山包顶部有一石砌的建筑,观
察应是一座坍塌的烽火台遗址……古城和烽火台的西面扼查干沟西侧,有两座
对称的高耸的暗红色山峰,十分高大,形似双阙,高阙塞可能据此得名。故推
测该古城北侧的方形小城,即是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所筑之高阙塞无疑。而南侧
较大的石墙当是在汉代沿用时重新扩建,防御的重点仍然在较为高大坚固的北
城。高阙塞的东北方向是宽阔的达巴图沟口,西南是查干沟口,城址位于西沟
的交汇之处,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
优越,确为绝佳的军事要塞。根据魏坚教授的考证,与前面介绍的论证、论据
完全吻合,古塞高阙在达巴图山口是确信无疑了。
以上是我对高阙塞位置的初步考辨,愿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学者争鸣,以
求把高阙塞地址搞准确,这便是我写这篇考证文章的唯一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