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戎城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王莽当国时,曾改作推武县。东汉时,朔方郡治从今杭锦旗东北什拉召古城原朔方县,迁到临戎县城,临戎成为朔方郡郡治。城址位于磴口县补隆淖河拐子村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老先生曾考察过古城,并有文章发表。
《绥远通志稿》对临戎故城作如下记述:
临戎故城,汉朔方郡属县,亦即郡治所在也,在今河套鄂尔多斯部右翼后旗西境,其西北两方皆濒黄河。
《水经注》: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








上世纪六十年代,侯仁之等中国著名的学者考察了临戎等地,并发表了在巴彦淖尔历史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篇文章,一为《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一为《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侯仁之先生在两篇文章中记述临戎城:
古城位于布隆淖村的西南,东边紧靠一个名为河拐子的小村庄。全城作长方形,北端方向为2°。城垣黄土筑成,南北两垣均长约450米,东垣长约637.5米,西垣长约620米,城垣宽约10米。古城的北部,地面上还保留着高约0.5—2米的残垣;南北部则除少量段落外,已被流沙所湮。
城内未被流沙湮盖的地面上,散布着汉代的绳纹砖、瓦。还有很多罐、壶、瓮、甑等灰色陶片,上面往往带绳纹和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汉代的特征是很明显的。
在古城的中心地区,有一处东西狭长的地带,地面稍稍隆起,上面堆积的砖瓦特多,可能是一处重要建筑物遗址。
城中央稍偏西北方有一处制铁遗址很值得注意。那里,在一块东西约50余米、南北约20余米的地段上,布满了铁器残片、炼渣以及炭烬;偶然还可见到铜器残块。铁器残块中,以铁甲片为多,调查时匆匆一过,所见即达数十片。
古城之中,汉代以后的遗物很少,仅仅拣到几片带长方条状压印花纹带的灰陶罐片、周身带轮痕的灰陶长腹罐片、红褐陶的外卷圆唇的盆片。它们大概都是辽至西夏前后的遗物。
从古城内的遗存情况看来,古城系汉代遗迹无疑;它在汉代以后,大概长期荒废,只是到了辽至西夏前后,又有少量的居民,曾经在此附近居住过一定时期。
(《考古》1973年第2期,侯仁之、俞伟超撰《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
《巴彦淖尔盟志》对临戎古城做了如下记述:
临戎古城遗址位于磴口县补隆淖乡河拐子村西。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该城呈长方形,城垣由黄土夯实筑成。南北垣长约450米,东垣长637.5米,西垣长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东北部还残留着0.5—2米高的土垣。城内出土文物有:绳纹砖、瓦、罐、壶、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带有绳纹、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此为汉代陶器的明显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铁制作坊遗址,距遗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满铁器残片。还有极少灰陶片和红陶片,类似辽至西夏遗物。古城垣外的东南部,也有制铁作坊遗址,出土文物有箭头、戟、刀等残存物。从地形看,临戎择河而筑,在黄河拐弯的地方。
(《巴彦淖尔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
内蒙古考古人员还曾在这里发现大型汉墓群,经过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40座,出土随葬品500余件。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盖之庸介绍,这一墓葬群位于汉代朔方郡临戎故城的附近。这批墓葬多为夫妻合葬墓,有大砖券墓、小砖券墓和土坑竖穴墓,均有木制棺椁,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家族特征。此外,在墓葬区内还发现了一座砖窑遗址,它由火膛、窑身及烟道组成。盖之庸认为,此砖窑极可能是当时专为建砖室墓提供材料的。
遗憾的是,这个汉墓群曾经被盗:
巴彦淖尔磴口县汉代朔方郡古墓群遭严重破坏
2007年11月17日
新华社消息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补隆淖尔镇的汉代朔方郡临戎古城古墓葬群,遭到严重破坏,有关责任人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
11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的有关专家赶赴现场,开始对遭到破坏的古墓葬群进行勘察取证、损毁鉴定和抢救性挖掘。目前已证实,共有6000多平方米古墓群被摧毁,从地表暴露遗迹现象认定,共有14座古墓葬遭到破坏,另有一座墓葬砖砌墙体已经暴露在外。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行政执法大队队长王大方介绍,10月24日下午,磴口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报告,在补隆淖尔镇汉代朔方郡临戎古城周边古墓区,有几个当地农民用推土机进行开垦,已经开垦出的三四亩土地里,有十几座汉墓被严重摧毁。接到报案后,磴口县文物管理所和当地公安部门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两片被破坏的古墓群呈不规则的马鞍形状,推土机推土和村民灌溉土地的痕迹清晰可辨。
(王宇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