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
文献记载说明,当年楚国有一条通往北方中原地区的道路——夏路。它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陆路交通要道。
但是夏路究竟在哪里,多年来各路专家学者众说纷纭。
这次陪董会长来方城考察楚长城,县政府和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邢罡、王海林带领我们来到西十里店,看了一段已被确认的夏路和一座早期烽火台。





夏路边的烽火台:




董耀会在询问路边的老人,老人们回忆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条老路,那时路边还有车马店铺:

现在这里只是老“夏路”通过的一个自然村,穿过村里的这一段被铺上了水泥,路边看到的是村民的住房,一点昔日店铺的痕迹也没有了:





~~~~~~~~~~~~~~~~~~~~~~~~~~~~~~~~~~~~~~~~~~~~~~~~~~~~~~~~~~~~~~~~~~~~~~~~~~~~~~~~~~~~
方城集邮者韦东坡先生提供的“夏路”风景日戳:

~~~~~~~~~~~~~~~~~~~~~~~~~~~~~~~~~~~~~~~~~~~~~~~~~~~~~~~~~~~~~~~~~~~~~~~~~~~~~~~~~~~~~~~
我在2010年陪同长城专家成大林老师来方城考察期间曾贴出一篇博文:
寻找“夏路”
http://zhengyan.blshe.com/post/2809/538330
~~~~~~~~~~~~~~~~~~~~~~~~~~~~~~~~~~~~~~~~~~~~~~~~~~~~~~~~~~~~~~~~~~~~~~~~~~~~~~~~~~~~~~
转帖:
2007年“方城教育信息网”上谈论夏路的一篇文章(作者不明,可能是贺金峰老师):
方城"夏路"走向
来源:方城网
时间: 2007-07-03
方城网讯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有"夏路",《索隐》以为《徐解》"徐氏以为江夏,非也。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其意为得也。"可知"夏路"是春秋时期楚国北通中原诸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
方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交汇处,是春秋时期楚文王"过邓"、"伐申"后,为构建楚国北部边陲军事防御屏障而修筑的一个城邑,因其位居"夏路"咽喉地带,形式险要,且与城邑同时修筑的军事防御设施楚国长城一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当时名显天下,被誉为"天下九塞之一"。
"夏路"自楚都郢北向,过楚国北部重镇邓、宛之后,进入今方城县境内,先后经梅林、博望、灵龟铺、赵河、廓封到达今方城县治。又自方城县治东北向入叶,今人皆以为经招抚岗、搬倒井、独树、唐店、砚山铺至保安后,又北向至旧县镇,旧县即春秋时期楚迁许之叶邑。
2000年6月,笔者到叶县境内的保安镇一带考察,发现《明嘉靖南阳府志》所载"古城"遗址,在今保安镇东北约6华里处,古城已被河水冲为南北两半,今名前、后古城村,然据村人介绍,古城墙基为方形,至今犹存。周围仍可散见不少汉代砖瓦陶器碎片。可知此城为汉代修筑。然城邑南北有古道贯通,北达叶邑,南向竟无从叶县保安镇通过,而是从报案镇东5华里处胡庵自然村南向入方城县境,经三里河、黄土洼向南延伸,偏离保安、砚山铺、独树、搬倒井一线45度。这显然表明,今人以为的"夏路"并非是春秋时期的"夏路"走向。
"方城"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所载:"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吕氏春秋》、《淮南子》誉为"天下九塞"之一,《荀子》、《汉书》载为"长城"之号,东汉高诱注为塞,晋杜预注为山,郦道元《水经注》则载为城邑。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鄂君启金节》明载:"庚阳丘、庚邡城、庚象禾、庚繁阳","邡城"之"邡"右邑,明为城邑。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潕水注》所载"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苦莱、于东之间,东临溪水,……苦莱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潕水。故《地理志》曰: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杰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乃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此处也。"今考潕水即今贾河,发源于今方城县独树、拐河两镇交界处的牛心山,东南流至杨楼乡境内,惟有出黄城山(即今黄石山、小顶山)东北入贾河之砚水。对照明嘉靖《南阳府志》"招抚岗店、搬倒井店、龙泉店(今独树镇治)砚山铺店俱在州(即裕州,今方城县治)北。"可知,古人多将东北误为北,而东南自然为东流了。郭仲产则将东南误作南,砚水自然在"方城"城邑东方了。可知"方城"城邑故址就在黄城山东、砚水以西的"夏路"古道上。
2003年10月,笔者从今方城县治出发,循县治东6华里的古道石桥遗迹东向进行考察,发现有古道自今方城县治东出后又东向经凉亭、西东黄泥河、歇马店,在路口自然村折向东北,经史庄、西东郭庄、傅庄、金钱庄、朱庄后北向,经孙洼、草场又折向东北,过贾河,经板章、棠树杨、焦庄到杨武岗,下七里岗过贾河,经上曹屯、黄土洼、三里河进入叶县界,经胡庵、陈岗、古城北向至叶邑(今旧县镇)。此古道虽绝大部分已废为水沟或田园,但原貌仍可明晰可辨,东西郭庄之间和朱庄今仍存古石桥遗迹,其桥底、桥墩、桥面均以长1.87米,宽0.52米,厚0.23米的石条铺砌,东西郭庄之间石桥东西长9.35米,南北宽4.43米,长为5孔。从石桥的修筑规模来看,此处古道比自方城东北向经沙淤铺、招抚岗、搬倒井、独树镇、新店、砚山铺至叶县保安镇、旧县镇的古道的规模宏大,无论此桥修于何时,都可以证明其繁华,故此,这条古道更符合"夏路"特征。
在"方城"南"夏路"途经今方城县境内的朱庄自然村处,"夏路"分为两条,一条折北通向"方城"城邑、叶邑,另一条东南向经方城县境内辛集、秦岗、梁城、象河关、春水,直达古上蔡、新蔡、下蔡等地区,呈"人"字形,这是楚国东通蔡国的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
2004年4月,笔者再次到七里岗一带考察,在"夏路"穿过七里岗的杨武岗自然村南侧发现一口古井,口径约1米,均用弧形子母砖砌成,古井附近随处可见汉代砖瓦残片,有方形沟壕,显然为一古城遗迹。夏路紧贴城邑北侧通过。今观此处一带形势,七里岗自黄城山东南延展,直到潕水东向处,岗势南缓北峻,俨然一道长城。楚国若稍加修筑,便可发挥军事防御作用,如再在杨武岗"夏路"通过处筑城屯兵戍守,黄城山以西的独树大关口长城、楚城长城同潕水以东楚国所修筑的走马岭、转山及关山长城将同七里岗一带的长城、城邑一起构成"方城"关塞的整体,使这里成为北方中原诸国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令人闻而生畏,望之胆寒,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方城境内的"夏路"发生变迁,大抵在东汉以后,光武帝率军于建武年四月平息吴汉、董昕叛乱时,从搬倒井路过时,还是柳林一片,道路并不宽阔,此后因光武搬石成井,遂逐渐繁华起来,并最终替代"夏路",成为宋代以后的主要官道,使"夏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