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的《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一书近日面世。书中收录了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近年来,有关长城保护的文章和访谈三十余篇。
1984年5月至1985年9月,董耀会与两位同伴一起,风餐露宿508天,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完成了中国人首次徒步考察明长城的壮举。二十年来,董耀会先生长期奔波在长城沿线,致力于中国长城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贡献卓越,被社会誉为“长城之子”。本书也是国内首部著名长城专家谈如何保护长城的专著,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并重,为各级政府今后在制定保护长城这一人类伟大历史遗产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规划相关的保护措施时,可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和宝贵资料。

长城需要这样的守望
(代后记)
郑严
由中国长城学会和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城守望---董耀会谈长城保护》即将付梓,我们这些长期关注长城保护的人,都感到很欣慰。
这部集子收录的是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多年来保护长城的思考,其中的大部分文章我早就读过,多数的讲话我也都在场,但整理这部文稿时,我还是很受启发。我喜欢他的思考方式,佩服他的观察力,更为他对长城的爱而感动。
一
第一次看到董耀会写长城的书,还是在十多年以前。当时我和集邮的朋友们正在一起编排长城邮集,也经常到各地看一看邮票上所表现的真实的长城,并且在与邮票图案相同的位置上拍摄长城,这是我们将集邮内涵延伸后的一大乐趣。
为了找到邮票图案上各段长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历史资料,我们在长途跋涉当中轮流翻阅着一本作者署名为“华夏子”的《明长城考实》。后来我们知道了作者“华夏子”原来是三个人合作的笔名,是董耀会等三个人历时500余天,风餐露宿自费徒步考察明代长城后,由董耀会执笔完成的。这本书使得许多明长城的研究者和长城爱好者们不能释手。
这些事当时让我们几个长城爱好者钦佩不已。我对长城的理解和热爱,正是从那几年开始迅速加深。董耀会的名字也就从颠簸的汽车中,爬山的小歇时一次次地灌进了耳朵。我知道了他已经是中国长城学会的秘书长,他的事情听多了,一个长城研究者、长城保护者的形象在我心里渐渐立了起来。
现在想一想印象深的有几件不太大的事:
他当了秘书长后,提出:“长城学会的门坎,不能比大门还高”,他大力发展长城沿线最基层的会员,甚至一批农民也加入了学会成为会员。我在长城上跑得多,这几个农民我都认识,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的会员,对他们这些熟悉长城、为保护长城作了很大贡献的人来说很重要。我也在这时候加入长城学会,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在长城保护和宣传长城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他的长城研究著作学术价值很高,他却评价自己是“长城研究的爱好者”。我听到他说:“我只知道点长城的皮毛,之所以比那些比我更有知识的人更有名气,可能是因为我把自己的知识作成了鼓面,所以里面虽是空的,敲起来却咚咚地响。”我感觉这是很有哲理的谦虚。
大约在2000年,我们去山海关长城,看到一个朋友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照片,是照的一幅油画长城作品。我年轻时也曾画过画,所以就多看了几眼。朋友告诉我,这个画是董耀会画的,我真没想到他还是个有点情调的人。
二
长城实在是太长了,我自从有了走长城的开头,以后凡遇机会或是有了时间,都会再去长城上走走,一走就是十几年,结果越走越感觉到,长城是远远走不完的。
长城实在是太壮观了,怎么看也看不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季节气候,甚至不同的视觉角度,长城都会用不同的姿态向你展示它天地合一的雄伟和沧桑。
长城的历史内涵太深了,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曾经或长或短的修建过长城。他们为什么要修?他们是怎么修的?修建之后又怎么样?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一切,有的有记载、有答案,有的至今还是迷团,以至于引来后人无尽的猜测和争论。
但是,原状的长城又实在是太惨了,大段的长城已经是残墙断壁、支离破碎,成为一堆堆的碎砖或土丘、甚至无影无踪。长城遭损毁的原因,除了因为年代久远,被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和战争破坏以外,最可悲的就是我们现代人自己动手了。
这么多年长城走下来,我看到个人或集体拆毁长城以取得砖石等免费的建筑材料;我看到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修路、采矿、耕种,而把长城随意开豁口甚至推平;我还看到一些法人单位、政府部门为了开发旅游、招商引资而破坏了长城的历史原状,把古老的长城改造包装成现代的旅游长城。
时至今日,长城仍在一天天的坍塌、减少。
每当看到这些,我总会想:大家都知道长城需要保护,大家也都在喊保护长城,可是每次走在长城上,为什么总能看到新的破坏?那么我们的民众都知道长城是受保护的吗?我们的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吗?我们的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了吗?
三
为了保护长城,董耀会这些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在长城沿线奔波,对着媒体、对着社会疾呼:我们的各级政府必须切实的担负起保护长城的责任;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长城保护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再不能漠视对长城各种方式的损毁!
我近几年在中国长城学会负责学会会刊《万里长城》和《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编辑工作。职业使我离长城更近了,也离董耀会更近了。在这个位置上,我能看到许多有关长城的事情在发生、在变化;我也能看到任何一条长城新闻都使董耀会或兴奋、或忧虑、或愤怒;我还能看到一件又一件与长城保护有关的事情在董耀会的思索或参与下坎坷的完成。
学会在2006年组织过一次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活动,有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二十余家主流媒体参加。在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沿线上,董耀会对记者们不停的现场讲述长城保护。在山西,我看到他严厉的批评了杀虎口等几处长城重要关口违背历史原貌的修建。
山海关旧城改造期间,我看到他紧锁着眉头在城内大量老房已被拆毁的废墟上走着看着,惋惜历史信息的永远消失;我听到他指着尚未被拆除的老建筑很生气地对他多年相识的当地领导说:“这些老房必须保留,如果再继续拆,咱们就没法做朋友了!”当他被告知拆除这些老房子是经过批准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为官一任,往大了讲要对地方对后代负点责任;往小里讲,别给自己留下骂名好不好!”
我们一起徒步考察内蒙古固阳秦长城时,他看到有一处秦长城竟被当地的矿场截成几段,脸上的笑容立刻被迷惑和气愤所代替,他不留情面的质问当地的有关领导:“秦长城是你们县里的财富和骄傲,你们为什么会没有保护措施?”
山西省文物部门批准一家旅游公司投资改造岢岚宋长城的消息见报后,他立刻对采访的媒体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几天后我们一起参加山西省的一个大型长城活动,当他在一片唱赞歌的气氛中登台讲话时,竟毫不客气的再次明确表态,坚定的反对岢岚县的做法。他说这种将严重破坏长城的作法,会再次给山西的长城保护留下耻辱。会后台下的省、市、县三级领导都表示认同董耀会的观点。我想这应该会引起社会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岢岚宋长城也许会因此而躲过一劫。
四
长城,是社会矛盾的产物,是历史的物化,我相信自从修建了第一道长城的边墙起,长城就承担起了华夏文明的兴与衰、荣与辱。直到今天,也仍然是有人赞美,有人漠视。但是,万里长城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半部历史;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一个象征;在世界上,“长城”又是“中国”的一个代名词,这些也都是不争的事实。骄傲吧,我们都是“长城人”!
长城很高大、雄伟,但是一旦坍塌,就变成了一堆瓦砾,她也很脆弱。面对破坏长城的行为,有时仅仅靠法律不足以形成力量,只有民众包括我们自己都从心里真正的为长城保护行动起来,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这就是社会的力量,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董耀会为长城保护做了很多事,是一位很有影响的长城专家,但他只说自己是“长城保护的志愿者”。他称自己为长城保护而做的所有的事,是由于长城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但更是自己的需要。参与、奉献是志愿者的行为标志,社会进步了,就会有更多的长城保护旁观者成为长城保护的当事人,成为长城保护的志愿者。
这本书中原来计划的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各种媒体就长城保护问题对董耀会的采访,那里边还记录了他不少的好意见,但可惜因为篇幅所限,我们最后只好压缩了这部分内容,是个遗憾。感谢曹大为、周晓陆教授,是他们的提议,才有了这部书的编辑出版。感谢阎道竣先生、杨涛先生、余文涵女士为收集文稿、整理讲话和访谈所做的工作。感谢窦旭耀先生为此书出版所做的种种努力。
我很喜欢《长城守望》这个书名,长城确实需要有人来守望。董耀会无疑是一个无畏的长城守望者,你、我,也应该是。
(作者为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