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幻和现实间——袁晓峰读《梦幻月圆夜》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情感旅游 |
分类: 快乐书吧 |

这是一本很梦幻很美的绘本,童年也应该是很梦幻很美的。孩子们心中有着一种相信的快乐,而这种相信来自孩子们那些无边无际的想象。黑暗中的月亮,好像更是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想跟它说说话,或者抱一抱它,或者邀请它到家里来,甚至想尝尝它的味道……
幻想不是乱想,而是有现实逻辑的想象。就像孩子们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来回的跑也总是循着一定路径的,就像这个《梦幻月圆夜》的故事。
太阳落山了,从黄昏到了暗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稀疏的屋舍窗户透出黄晕的光,路上是那更加稀疏的行驶着的车射出的光。小女孩透过后座的车窗望出去,她居然望见了圆圆的月亮低低地挂在空中,触摸着树梢。她跟随月亮飞起来了,在那个暗夜,在爸爸妈妈的关爱里,在童年的梦幻中。
当我听到有孩子面对文学中的想象世界撇撇嘴说:假的,幼稚……每当这时,我的心会痛,我为这些孩子痛。也许陪伴这些孩子成长的成人已经沦陷在了单单追求物质的陷阱中,他们不理解人为什么需要那些虽然有趣、有意思而“无用”的东西,他们自己已经看不到现实世界之外的梦幻世界了,于是,他们就用自己的狭隘和偏见去束缚孩子,去扼杀孩子与生俱来的游走于幻想与现实的能力和儿童的审美天性,他们力图让孩子如他们一样无缘梦幻月圆夜,或者梦幻兔子洞、梦幻B-612小星球。我多么希望这些成人能和孩子一起打开《梦幻月圆夜》啊,我不仅希望这些成人朋友不仅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现实和幻想之间来回地跑,我也希望这些成人朋友能像孩子那样,可以在一日三餐之外徜徉于更为辽阔的幻想世界。哪怕自己是美盲,难以获得审美愉悦;哪怕自己总是在追赶孩子步伐,即使气喘吁吁也难赶上。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让孩子到我们到不了的世界去瞧一瞧,去用他们自己的指尖摸一摸。就是掉进一个坑里,也没有关系,因为可以爬起来呀,还因为有爸爸妈妈呀,就像书中的小女孩,她站在爸爸的肩膀上,抚摸着冰凉的月亮,感受着妈妈的关爱,“把你的外套拉上, 可别着凉。”
足够好的爸爸妈妈不会不懂装懂,就像小女孩问:“为什么它这么大这么低?” “为什么它在我们后院里?”“嗯……”她的爸爸也只是摸摸下巴,努力去进入孩子的幻想世界。
足够好的爸爸妈妈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也不会否定孩子,这就是尊重,就像小女孩感叹后院的月亮“真大啊”,“真美啊”时,站在潮水里的爸爸感受到的是“真潮湿啊!”面对这一切,妈妈的感受是“它不属于我们的后院,”“而且这些狗也让我无法忍受啦。”
我们知道,在这个梦幻月圆夜月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小女孩的梦,但是作者不就是通过孩子的梦来展现孩子的情感需求吗?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老师和警察,他们的表现也许就是孩子所期待的呢。就像孩子对亲情的期待和信任,“我走到月亮的上方、下方和你看不见的地方,再走向妈妈和爸爸等我的地方。”
情感是可以由想象唤起的,孩子们能在美丽的幻想中安放他们的情感,又能在审美的愉悦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幸福的能力。刘绪源老师曾说:从个人的行为到整个人类的发展,除了依据“懂得”(即认知的“知”),还须依据“愉快”(即审美的“愉悦”),后者的内涵极其广阔,力量也无比强大,只知前者不知后者是无法了解人的,也无法把握世间万物。
小女孩在轻声低语的车里沉入梦乡,读这本书的孩子也一定会在如此唯美而梦幻的图画中,在小女孩的梦幻中沉醉。真希望那蓝蓝的圆月也时时回望着我们,再以其引力使幻想的潮汐转向我们,让我们也能和孩子一样,拥有相信的快乐,拥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