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让孩子拥有智慧人生

标签:
蝙蝠寓言推荐阅读大家族宠物 |
分类: 主题阅读 |
http://img37.ddimg.cn/51/13/20699367-1_l.jpg我们先来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吧《吃六顿晚餐的猫》。看完封面我们不着急打开书,先猜一猜,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天哪,吃六顿晚餐!它怎么能吃到六顿晚餐?它能吃这么多吗?让孩子先猜吧,想吧,猜得热闹起来了,我们就把书打开,读起来了……
席德是一只黑色的猫,它住在亚里士多德街一号。他也住在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
席德住在六户人家里,这样就可以吃六顿晚餐。每天晚上,他在一号吃完了鸡肉,就溜进二号吃鱼,又去三号吃羊肉,在四号吃碎肉,到五号又吃鱼,最后在六号吃炖牛杂。
住在亚里士多德街上的人彼此不往来,所以没有人知道席德在搞什么鬼。他们每一家都认为自己是这只猫唯一的主人。
当然啦,席德也得付出代价才有晚餐吃。同时当六家的宠物并不容易,他得记住六个不同的名字,表现六种不同的样子。
席德要依据主人对他的称呼分别扮演“无赖”“伙计”“魔头”“傻蛋”“黑糖”和“霸王”。扮演这么多角色,想想都累得慌。但是他不在意,只要有六顿晚餐可以吃也就值得了。而且,他喜欢……人家搔他六个不同的部位:头、脖子、耳朵、下巴、背部、肚子,睡六张不同的床:沙发、小床、纸箱、木箱、篮子、宠物盒。
事实上,对席德来说,住在亚里士多德街简直是太完美了,直到有一天……,天气又冷又湿,他染上了重感冒。不得不去看兽医。可怜的席德,他去了不只一次,不只两次,而是六次!
六个不同的主人,用六种不同的方式,带他去看兽医。有的提着宠物箱去、有的坐出租车、骑摩托车、骑脚踏车、开车、抱着走路去。
兽医说,席德的咳嗽不像听起来那么严重。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应该吃一汤匙的药。当然啦,席德不只吃一汤匙的药,他吃了六汤匙的药!
老实说,黑猫看起来都差不多。可是同样一只黑猫出现了六次,没有人不起疑心,连忙碌的兽医也不例外,发现六只咳嗽的猫都住在亚里士多德街。他立刻打电话给每个主人……
天哪,席德东窗事发了!这些主人发现它搞的鬼,都很生气,大家说它不应该吃这么多顿晚餐。他们说,以后它每天只准吃一顿晚餐。
看到这里,你以为故事就要结束了吧?嗯,等会儿,故事还没结束呢!
后来,这只叫席德的猫,一只每天要吃六顿晚餐的猫,他搬家了。他从亚里斯多德街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搬到毕达哥拉斯街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
这里的人跟亚里士多德街不一样,他们彼此交谈,所以一开始,每个人都知道席德每天吃六顿晚餐。
而且,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人在意。
呵呵,故事讲完了。如果你自己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故事有趣,图画风格清新简练,图与文的组合与搭配堪称完美。
读完这本书,在我们回味这个有趣的故事后,又带着孩子回到书的开头吧。欣赏完故事,再来读关于“故事中的两条街”。哦,原来是这样,于是,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要求再读一遍书呢。嗯,因为孩子想根据两位哲学家的主张,再来好好理解故事。
其实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往往从第二遍开始。因为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那些让人感悟的东西。
再读一遍感悟什么?感悟哲学。千万别以为哲学离孩子很远,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孩子都是哲学家,儿童与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孩子离哲学要近得多。在有些人眼中,孩子与哲学似乎不搭界,那是因为他们既不懂孩子,也不懂哲学;既低估了孩子的心智,又错误地以为哲学只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对两方面都产生了误解。”
再来看故事中借用做街名的两位希腊哲学家吧。
亚里士多德主张品德的标准在于用理性控制自然欲望,应掌握“过”与“不及”两极端的中间点,而每个人都个别独立存在,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性生活。所以,住在亚里士多德街的人彼此不往来,当他们知道这只猫在六户人家吃六顿晚餐时,他们很生气,并规定这只猫以后只能吃一顿晚餐了。
毕达哥拉斯用数字和音乐的“和谐性”解释一切现象和事物,主张所有的人和生物彼此有关联和交集,像一个和谐的大家族。因此,住在毕达哥拉斯街的人跟亚里士多德街不一样,他们彼此交谈,他们一开始知道席德每天吃六顿晚餐,“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人在意。”席德在毕达哥拉斯街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每天都心安理得地吃六顿晚餐。
真正的哲学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能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把两位哲学家的主张告诉孩子们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探讨了——
1、公开透明反而更安全吧?
席德在亚里士多德街时,它试图让每一家都认为自己是它唯一的主人,它觉得这种生活太完美了。然而,这一切是建筑在谎言的基础上的,总会被揭穿。席德在毕达哥拉斯街时,它公开了他的想法和做法,因为一开始大家就知道席德每天吃六顿晚餐,所以他们不在意。席德在毕达哥拉斯街才真正过上了踏踏实实的幸福生活。
2、在谎言中生活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就像在亚里士多德街时的席德,要记住六户人家给他起的名字,要扮演六个角色,要吃六份药……这种所谓的完美生活,其实是身心极度的疲惫、受伤害和惶惶不可终日而换来的,而且不堪一击。
3、交往、沟通和包容会让社会更加和谐。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选择住在毕达哥拉斯街。因为从图画里我们能感受到这里人与人、人与猫之间的友好,能看到人们脸上的微笑和心中的爱意。从大家对席德吃六顿晚餐的不在意,我们能感受到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包容。
这真是一本孩子和大人都能读的绘本,你是不是在这简单而有趣的故事中,也读出了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特别爱提问,而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大人难以回答的,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头脑里没有那么多固有的概念框框,也没有被现实的柴米油盐塞满,所以,他们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一些让成人看来是意外的,甚至荒谬的问题。当成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嗤之以鼻的时候,他们却一本正经地思考着。知道吗?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呀!注意,这是对人生躲不过的最本初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一点不带现实的直接功利。当他们把思考结果告诉你时,恐怕你会大跌眼镜呢,然后可能是激动得结结巴巴地说:“你怎么……你怎么……能说出……这么具有哲理的话呢?宝贝,你是天才吔!”是啊,因为这些问题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用相关知识就可以回答的,不是你多读几年书就可以解决的。周国平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
接力出版社从法国引进的《儿童哲学智慧书》,就是以孩子提问的形式呈现的,既儿童、又哲学。这套书用简短的文字配以儿童画似的插画,全套书共9册,每册都是对一个重要哲学主题的追问,包括《我,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知识,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社会,是什么?》《艺术和美,是什么?》,这些主题同时又是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引起困惑的难题,是连大人也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所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和探讨,爸爸妈妈们也能有很大的收获哟。
儿童哲学智慧书展现给我们的,仿佛是几个孩子自己在那里说话,他们在说:你应该善待别人吗?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吗?你应该实话实说吗?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你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每个问题提出后,他们都会不断地从正反各方面去探讨,并且不断阐释着自己的观点,你听听,“你应该实话实说吗?”“应该,在民主的社会里我有权说实话”,“不应该,因为我答应别人保守秘密”,“应该,因为说出来会让我感到轻松”,“不应该,因为有些事只属于我一个人”……
读这套书的时候,我真的是这种感觉,感觉有几个孩子在走廊的一隅争辩着,急了会撅起小嘴,撸起衣袖。孩子们可不是瞎说,而是在思考中推进他们的谈话。旁边有一位智慧的老师,当孩子们争论时,他并不以权威的姿态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在一旁,在合适的时机,弯下腰,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提出智慧的问题,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深入思考,引领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他再告诉孩子们“问这个问题是想告诉你……”,告诉的就是人生的哲理。比如,在讨论“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感到不幸福”时,他就说,“小朋友,问这个问题是想告诉你,一时的不幸不会让你永远得不到幸福……
《儿童哲学智慧书》真是智慧,孩子们读着读着,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进入他们最喜欢的思辨中。他们快乐地大声读着,快乐地大声喊出自己新的见解,快乐地招惹着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爸爸妈妈们读了也应该变得更加智慧,不要轻易地去指手画脚,不要简单地用对或不对去评判孩子的言行,而是去引导孩子们自己一步步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一步步接近真理。这种从孩子们自己的思辨中得出的真理,才是有根的,才会在他们成长路上茁壮起来,根深叶茂。
我喜欢孩子们的问题,我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喜欢像孩子一样的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人生,探究世界,这样,我便有了像孩子一样的快乐,一份简单而朴素的快乐,一份让心灵宁静的智慧的快乐。爸爸妈妈们,你想拥有这快乐吗?
和孩子一起阅读,不是我们带孩子们进入哲学世界的,而是孩子们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童年才有的思考和智慧。
周国平在推荐这套书时说:儿童期正是“学”哲学的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不过,所谓“学”完全不是从外面给孩子灌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兴趣予以关注、鼓励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哲学性质的提问,聪明的大人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留意倾听他们的问题,第二是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相反的态度是麻木不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把孩子的提问打发掉,许多孩子的哲学悟性正是这样在萌芽阶段就遭扼杀了。
他还说: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
要做孩子够格的哲学“同伴”,大人必须提高自己。在这方面,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亲子共同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
再来读一本书吧,读绘本《尼古拉的三个问题》:
一个叫尼古拉的小男孩想做一个好人。可不知道怎样做才最好。他认为自己如果找到下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1、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
2、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人?
3、什么事是最应该做的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先想一想,议一议,把我们想到的答案都写下来,读完这本书后,再回头来看。
他的动物朋友:苍鹭索菲亚、猴子果戈理、小狗普希金,所给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决定上山去问活得最久的老乌龟列夫。
尼古拉爬上山顶时,发现乌龟列夫正在翻菜园。
尼古拉向列夫说明了来意,列夫听得很认真,却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然后继续翻地。尼古拉主动帮助年迈的列夫翻地,直到把整块地都整理成菜畦。
后来,风雨大作。尼古拉顶着暴风骤雨,救了熊猫母子。
第二天早上,天晴了,尼古拉觉得心里很安宁。他有一群牵挂他的好朋友,他救了熊猫妈妈和她的孩子。但他也有些失望,因为,还没有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
老乌龟启发他说:“昨天,如果你没有留下来帮我翻菜园,就不会在暴风雨中听到熊猫的呼救。因此,那时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翻地的时候,最重要的人是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我工作。
“接着,当你发现了受伤的熊猫时,最重要的时刻是你治疗她的腿和救她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人是熊猫和她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顾她们,确保她们平安。”
最后,老乌龟列夫让尼古拉知道了,“最重要的时刻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下;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你身边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他们。”
等到读完这本书,再拿出我们先前写的答案,看看我们和列夫说的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那个说法。尼古拉寻找的三个问题,是否也是我们这一生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
这本书是琼·穆特根据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短篇小说《三个问题》改编的,不过,作者说他是写的给孩子的故事,所以与托尔斯泰的《三个问题》有所不同。有趣的是琼·穆特还给文中出现的动物安上了有趣的名字:从后记“作者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猴子果戈理、小狗普希金的名字取自俄国著名作家;苍鹭索菲亚的名字来自托尔斯泰的夫人;小男孩尼古拉的名字来自托尔斯泰的儿子和琼·穆特的儿子。而老乌龟列夫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了。作者说:“我想借由这个小故事向列夫·托尔斯泰致敬,并希望能让他会心一笑”。琼·穆特就这样把对禅学的思考和对托尔斯泰的热爱结合在了一起,用中国水墨画创作了这个简单而又深刻,有趣又极富哲理的意境悠远的故事。
智慧而幽默的《禅的故事》也是琼·穆特的作品,也具有中国水墨画式的悠远意境,也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绘本。
从天而降的大熊猫静水为艾蒂、迈克和卡尔讲了三个有趣的故事——良叔叔和月亮、塞翁失马和心灵的重担,解决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扰。
家门口出现一只熊猫,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风将雨伞吹到院子里,我来拾它。”熊猫的一句话为一切离奇做了圆满解释。
艾蒂带着亲手做的蛋糕去拜访静水,静水坐在良叔叔的帐篷里,他说良叔叔喜欢在自己生日时送礼物给别人,还讲了他的故事给艾蒂听。贫穷的良叔叔给了小偷自己唯一的袍子,但更希望与小偷分享美丽皎洁的月色。这是为什么?乐于分享?物欲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迈克拜访静水时,跟着他爬上树顶,迈克想如果能飞该有多好,可跌下去却会很惨。静水却说这可不一定,于是讲了一个故事:农夫的马跑了,是祸?跑掉的马带回两匹野马,是福?农夫的儿子试着骑野马摔断了腿,是祸?却避过了兵役,是福?这不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嘛!凡事都有利有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这是辩证的智慧。
我们来看第三个故事。迈克把所有玩具都带了来,池小,能装下吗?如果一个茶杯装满了水,再往里倒水,水只会溢出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先把它倒空。第三个故事是讲心灵的重担。老和尚已经修炼得如火纯青了,小和尚却还在执着,所以老和尚说:“我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书里卡尔生迈克的气,这时候也全消了。听完故事,孩子们也“放下”了。
琼•穆特将经典的禅思故事演绎成了闪光的小寓言,以轻松的方式让孩子们领悟了生活的哲理。
优秀的哲学童书,总是能真正用哲学的方式来启迪哲学的思考。有时候一本小说最后在你心里只是一行人生哲理;有时候一首诗在你眼里幻化成秋天斑驳的森林。哲学与艺术在这个层面上与阅读这种高级休闲行为有了共同的基础,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