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孟素琴:倾心推动农村师生阅读(转自《中国教育报》)
(2011-12-04 21:35:5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八面来声 |
孟素琴:倾心推动农村师生阅读
www.jyb.cn 2011年11月30日
地址:http://vote.jyb.cn/book2011y/index.html
推荐理由
孟素琴是一位倾心推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生阅读的语文教师,在任河南省中学语文教研员期间,开始关注乡村教育。她经过调查后发现,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量特别小,就个人存书来看,一个镇5所小学510名学生,人均存书量仅1.18本;教师61名,人均存书量9.62本。或许,在看到这些数字的那一刻,她在农村中小学推广阅读的决心,就变得更加明晰而坚定了。
让学生有书读,是首要的。孟素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向一个镇的小学生捐赠了《新语文读本》,人手一册。这一举措的影响,不久就显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读书,教师的读书热情也被带动起来。在农村推广阅读,要用一颗坚定的心坚持做下去。从2007年秋季开始至今,她已先后10次到新野县新甸铺镇,与那里的校长、教师一起,听课、座谈、家访。在汗透衣背的盛夏,在道路结冰的严冬,她与一群热心农村儿童阅读的人,一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支热爱阅读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了。他们中有3年间读了80多本书的张俊霞,有一个暑假抄书12.5万字的郭新,有带头读书的中心校校长刘文庆……变化最大的是学生。2010年秋季,在郑州召开的第四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上,来自河南农村的留守儿童代表夏雪静登台发言,她倾吐了参加阅读之后的变化:“校园里疯跑打骂的现象少了,读书摘抄的学生多了;满口脏话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比着读书的多了……我们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我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爱读书。我们的学校虽然是农村的普通学校,但是只要有好书,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这个发言引发了梅子涵教授的回应:“刚才那个小姑娘的发言,大概是在今天中国多如牛毛的论坛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声音。我听着想流眼泪。”
在农村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孟素琴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特别让人担忧。2011年春节,她在当地校长和教师的陪同下,到新野县新甸铺镇3个村子的返乡务工人员家庭探访,调查留守儿童的情况。一家一家面对面地交谈,了解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种种境况,看到缺失父母关爱给儿童成长带来的严重影响……在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高达60%以上。孟素琴和她的阅读推广团队,有一个强烈的共识:坚持在农村中小学生推广阅读,给留守儿童以精神上的滋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孟素琴推广阅读的脚步,还走进了河南省的许多学校,省实验中学、郑东中学、郑州育才小学、濮阳高新区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都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为了热爱阅读的人。
孟素琴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热爱阅读的种子。推广阅读,其实就是唤醒。
读书感悟
读书,本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就像小时候趴在桌子边上看小画书一样,根本没有想过和考试联系起来。
我们引导学生读书,也不必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之类的话来诱导学生和父母。
教师自己先读起来,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一个不断读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浑身上下都会散发出智慧的光芒,那是比教科书还有吸引力的东西。自己不读书而要求学生读书,是一件愚蠢而悲哀的事情。
让学生先读起来,不必讲究那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直接接触书本,就是最大的技巧。
书店里的书,不是每本都是好书。教师和父母要有眼力,能分辨出高下优劣。如果说成人还有引导作用,那么帮孩子选择好书,就是最重要的引导。
生在农村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处于不平衡的底端了。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送好书给他们,跟他们一起读书,或许就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或许就是我们为自己的民族所做的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