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适合孩子在国庆读的图画书 袁晓峰
标签:
马怡中国登登在哪里图画书蔡皋育儿 |
分类: 快乐书吧 |
中国第一本立体地图认知图画书:登登在哪里

很大很大的宇宙里有很多很多星球。
很多很多的星球里有一个星球叫地球。
拥有很多很多国家的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叫中国……
在中国,在北京,很多很多的大街里有条大街叫东街。
有很多很多大街的东街里有大楼、有四合院。
在一个四合院里,住着一个小登登。
这是一本立体地图认知图画书,是一本创意无限的图画书,也是适合放在国庆来读的图画书。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个小登登,小登登住在中国北京,他的生活一定就像这本书一样,有一种平和的美丽,一句扣一句,句句都那么朴实,串到一起又那么美丽,那是一种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简单的美丽。
孩子将手中的书一层层地展开,于是,孩子惊奇地看到,从浩瀚的宇宙到北京东街里的一个四合院,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聚焦到了小登登……
孩子再将这本由一整张纸折叠而成的书,一点点地折回去,于是,孩子又有了新发现——书里的世界在孩子的手下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去到了浩瀚的宇宙。孩子再看手中的书,书却小到了展开之前。
这是一本好玩有趣的书,也是一本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书,同时也是让孩子认识中国、认识北京,唤起孩子对生长在中国、生长在北京的自豪感的书。
下面是转载艾斯苔尔a的
《登登在哪里》终于来啦!
我知道大家都等了很久很久了,这次,登登终于来了哦,而且还带着一本没有出版过的,今年刚刚画出来的登登小朋友的一天生活。:)
首先是俺写的出版过程——
一 妈妈心里绽放的花朵
这个故事,开始于十几年之前,她首先是一首诗。或者不如说,这是从一个妈妈的心里,开出的一朵花吧。
那一年,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马怡有了一个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登登”。马怡住在北京的新外大街,孩子的父亲是个登山运动员——这些原本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是因为有了“登登”这个孩子,生活里就不免多了许多亮色。于是,原本研究汉简、专门跟故纸堆打交道的马怡居然开始活灵活现地写起了儿童诗,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这些诗歌,可不就是妈妈献给孩子的花朵么。
马怡写给“登登”的诗里面,有一首叫做《宇宙里的星星》,我们应该记住它,这,就是《登登在哪里》最早的样子。
宇宙里有许多星星
在许多星星中有一颗星星叫地球
地球上有许多国家
在许多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叫中国
中国有许多城市
在许多城市中有一座城市叫北京
北京有许多街道
在许多街道中有一条街道叫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里有许多房子
房子上有许多窗户
在许多房子的许多窗户中
有一个挂着蓝窗帘
窗帘里是一个房间
房间里有一张小床
小床里有一条红色的棉被
棉被里坐着一个小小的娃娃
那就是你,孩子
在听妈妈讲故事
你在听妈妈讲故事
盖着红被子,坐在小床上
小床放在房间里,窗上挂着蓝窗帘
这房子就在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街道
北京是中国的一座城市
中国是地球上的一个国家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
二 从登登到《登登在哪里》
马怡有个孩子叫登登,她给登登写了好多诗,好多诗里面的一首叫做《宇宙里的星星》,故事到这里似乎嘎然而止了,如果马怡的同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季颖没有出现的话。
谈起季颖,熟悉图画书的妈妈们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最近几年,大家视为至宝的松居直老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就是季颖翻译的,至于由她翻译和策划的图画书,那就不计其数了:罗伯特·英潘插图的安徒生故事系列绘本,爱心树绘本系列……事实上,早在二十几年前,季颖就已经开始翻译和编辑童书了,她也是我们国内最早有意识推动图画书事业的人之一,就是她,发现了同学马怡写的这首《宇宙里的星星》。
季颖把《宇宙里的星星》推荐给了当时还在少儿出版社做编辑的蔡皋先生。那时候,《桃花源记》还没有出版,蔡皋先生也还不是名满中国的图画书大师,不过这没关系,蔡皋先生心里,关于儿童图画书的大部分理念都已经成型了。她决定要给《宇宙里的星星》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蔡皋先生很喜欢马怡这首诗,不过直接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似乎还是有点太长了,而且诗歌里面虽然蕴含着浓浓的情意,但是因为情节性不强,未必能让孩子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在这样的前提下,用一个好玩新颖的图画方式,把这首诗表现出来,就成了最重要的课题。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蔡皋先生想了很久,最后给她带来灵感的,还是孩子们。
那是在一届国际书展上的事儿,蔡皋先生看见几个小孩子坐在地上,翻看着一本巨大的图画书,当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要是让孩子趴在地上看的话,那地图可是非常合适的。她想到了马怡的诗,可以让孩子们趴在地上,一起寻找自己的家在哪里呀。于是,《登登在哪里》这本图画书的创意,就这么诞生了。
虽然有了创意,但还是要找到人来画。说来有点尴尬,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出版界,画这么一本图画书,只能一次性得到一笔很微薄的稿费。稿费微薄还在其次,那时候的很多优秀画家都不是为稿费画图画书的。蔡皋老师所组稿的几位画家不论画品还是人品都很优秀,但关键是这本书做起来难度极大,很难找到入口,所以,蔡皋找谁画,谁都头疼。最后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当时大学毕业不久的萧翱子身上——谁要她是蔡皋的女儿呢,妈妈的话,总得听吧。萧翱子回忆说,她最讨厌画效果图,可这本书恰好就是要用比较写实的方式,不画“效果图”还不行。把地图上一个个标志性的城市一笔笔描出来,要画的那么小,还要精致,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一边找地图和城市的参考资料,一边画,一天最多只能画出来两三个城市,有的时候啊,她累得直哭。
累归累,萧翱子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这本把她累哭了的书,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标志性作品了——虽然在1997年的5月,这本书出第一版的时候,除了一些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以外,在读者里面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就连喜欢做图画书的编辑蔡皋,也很快就不得意地退休了。
三 是珍珠就要闪光
1997年出版之后,《登登在哪里》就一直静静地躺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少人问津。这期间,蔡皋先生在日本出版了《桃花源记》,成了蜚声国际的图画书大师,而中国的图画书阅读,也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低谷之后,终于开始日渐复苏。很多年以后,在北京,有了一家叫做蒲蒲兰的绘本书店,各种各样奇怪的图画书,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其中就包括在仓库里等了10年的《登登在哪里》。
我是在日本图画书大师宫西达也的演讲会上第一次读到《登登在哪里》的,把这本书讲给我听的,是另一位妈妈:园中三叶草,在这里,我要感谢她。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听她讲完这本书之后,我心里的激动,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让这被埋没的珍珠,真正发出光来。
那一年,我做了很多场讲座,在北京、在深圳、在广州、在武汉,每次讲座,我都要带上《登登在哪里》,每一次,我都能毫不意外地听到妈妈们“哇”的惊呼声,每一次,孩子们都要来抢着读这本书——以至于我手里那本书都给抓烂了。很快,《登登在哪里》在网上被妈妈们热切地讨论起来,很快,湖南少儿出版社积压了10年的库存书在一天之内被妈妈们买光……没有买到书的妈妈们,热切地呼吁着再版这本书,而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去寻找马怡、蔡皋先生和萧翱子。
暂停一下,说说书吧。其实回环诗本身并没什么稀奇,以回环作为线索的图画书也有很多,但是《登登在哪里》却实在是完全不一样的。蔡皋先生天才的形式设计,让孩子们每翻一页都有期待、有惊喜,当最后整本书变成一张巨大地图的时候,孩子的心都跟着丰盈了起来。而在这最初的惊喜之后,孩子们细细去寻找画面上一个个城市,一座座建筑的时候,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来这本书是这么丰富的呀。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阅读是要分成好几个阶段的:惊喜的阶段、探索的阶段,最后,还有感悟的阶段。感悟什么?感悟马怡的诗啊,在经过加工之后,马怡这首诗更加匀称,也更加深邃,既琅琅上口,又引起人不停地联想——当最后孩子在画面上、在诗歌里找到深藏着的那个“我”时,妈妈会和他(她)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吧。
找到蔡皋先生、马怡先生和萧翱子的时候,我把我的这点小小感悟说给她们听,她们都笑了。蔡皋先生说,“你是隔了这么多年以后,第一个打电话给翱子,说到《登登在哪里》的好处的人,虽然是十年后的一个回声,但是,也让作者非常高兴。”为了等待知音,她们和《登登在哪里》一样,已经等了10多年,但是现在,她们有知音了——不只是我一个,还有数不尽的妈妈和孩子。
珍珠闪光了,它将一直闪亮下去,而且,还会引出更多、更亮的珍珠。我们,且一起期待吧。
和孩子一起找到“自己”
《登登在哪里》是一首诗,便是画面之中,也有诗歌的韵律,透露出诗一般的美感。不过我们捧读这本书时,首先打动我们的却不是整本书里面所流淌着的美丽,而是书的新颖形式所带来的惊奇。所以,妈妈第一次给孩子读这本书时,那一声“哇”是少不了的:世界上居然有这么翻的书,而且越翻越大。根据我每次讲座的经验,书彻底翻开成地图之后,孩子们没有不立刻扑上去的。
有点遗憾的是,在讲座的现场,孩子们只能在第一时间接触“登登”,在初步的惊奇之后,因为手里没有书,阅读就中段了。其实《登登在哪里》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却异常丰富,是可以、也应该亲子共读很多遍的,每一次,孩子都会从书里面读出新的东西。比如他(她)可以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熟悉的城市,比如他(她)可以在封底体会登登一天之中的各种活动,甚至他(她)还可以只是单纯享受把这本书折过来折过去,翻开又叠起的快乐。不过相比之下,这本书更重大的意义,在于给孩子带来美感。
孩子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和力,这大概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吧。马怡的诗,分散在一页一页的画面上,要说孩子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注意到的,不过事实上,不需要妈妈提醒,读了几遍之后,孩子们自己会发现,藏在书页之间的韵律,甚至他们自己就会读起来,“宇宙很大很大,宇宙中有很多星星……”有可能,这样的韵律和节奏,他们是在妈妈读书的时候,从妈妈的语调之中找到的吧?这时候,如何妈妈有心,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书里面更多的韵律和节奏,比如诗里面,从宇宙到地球到国家到城市,一步一步下来,其实都是有着内在节奏的,我们结合画面,结合小天使那支小小拐杖所指示的方向,一定会对这内在的韵律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于是,在这隐隐的节奏当中,亲子阅读本身,也变得更加悠然起来了。
当然,读书不只是一种状态。对妈妈来说,一本书能给孩子提供的实际功能,大概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大概就更需要多读几遍《登登在哪里》。记得早两年,有些妈妈刚刚买到旧版《登登在哪里》的时候,很快就惊奇地跑到网上发言,说自己怎么都没有想到,孩子读了书之后,最常常说的一句话,居然是,“我是中国的孩子”。在这样的时候,妈妈们总是很容易激动,其实《登登在哪里》这本书,本来就是帮助孩子取得身份认同的,他们会作出这样的反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一般来说,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孩子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一个敏感时期。当然,这个时间节点,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会提前,有时候会延迟。但是无论如何,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对孩子来说都是惊天动地的一个瞬间,也可以说,这是孩子长大时必须登上的第一个阶梯。细心的妈妈,一般都会注意到,孩子有一段时间,会对自己的大小便特别感兴趣,又有一段时间,会对自己的身体器官特别感兴趣,说起来,这些都是孩子自我认知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认知过程之中,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属于哪里。回到《登登在哪里》,马怡的诗,面向的正是这个认知过程,而蔡皋和萧翱子创造出来的这本书,则把这一过程完全地升华了。
认识自我,是从认识世界开始的。宇宙,孩子不懂,但是星星,他们是懂得的,而且很喜欢;地球,他们或许不明了,但是地球旁边那个火红的太阳,他们是再熟悉不过的;国家的概念,对小孩子来说太艰深了,但是中国和北京两个字,却是他们听过了无数遍的。借助着这些他们熟悉的形象和词语,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大体支架,就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进入城市,进入小小的胡同,进入登登家的小窗户,进入小登登的一天,这时候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小登登,原来和我一模一样的。“我和登登一样,我是中国的孩子”……在不经意的阅读过程当中,孩子迈出了自我心理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书的三位创作者,说一声谢谢了。他们的笔,帮助我们的孩子认识了世界,更融入了世界。
最后说一句,《登登在哪里》的画面上,画出了很多很多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只是用一个最著名的标志来体现,孩子一开始未必能发现其中的意思。如果妈妈不是个急性子的话,我的建议是,也不必着急把这些东西都讲解给孩子听,一本书是可以慢慢读的,孩子大了一点,知识更丰富了一点的时候,会在书里面发现更多。甚至到那时候,他们还会乐意把这本书讲给小伙伴们听呢,因为无论是谁,都会喜欢上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时,别人嘴里发出的那声赞叹,“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