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属于所有的孩子
(2009-04-11 20:19:43)
标签:
教育弱势学生全郡卡耐基苏霍姆林前苏联杂谈 |
分类: 教育思考 |
记得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为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是啊,教育爱就是教育的水。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是不同形状的水池,如果没有水,再好的水池也没有用。它让我记住了教育爱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有了教育爱,教育力量才能奔涌不息,否则,就像生活中没有水一样干枯、苦涩。它让我知道教育爱就是对学生的爱,期盼所有的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地发展;就是对教育活动的爱,视教育为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源泉;就是对人类事业的爱,这是由对一个个学生的爱、对一项项教育活动的爱所升华的更博大、更深刻的爱。有了教育爱,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就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就富有了生命的表现力,就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有了教育爱,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就有了不竭的创造冲动力和丰富的创造灵感,使整个教育行为体现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有了教育爱,就会视教育如生命,就能真正从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极大的人生乐趣。
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法国影片在教师中引起不小反响,电影采用的是台湾译名。在台湾,放牛班指的是后进生班。影片讲述音乐教师马修在一所专收“问题学生”的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助理教师的工作。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孩子们既无法无天,又可怜无助……马修不因孩子们的顽劣而放弃,他把这些被遗忘的学生当成平等的人看待,给他们表现自己尊严的机会。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培植他们的自信心,用音乐温暖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用教育爱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春天。
关于帮助弱势学生的感人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从前苏联的《教育诗》到我国的《凤凰琴》,从美国的《生命因你而动听》到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无论是影片还是文字,每次都能将人深深打动,为什么?因为博大的教育爱是所有学子的渴望,是教育者的崇高追求,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我这么说决不为过,这类电影向来都为世界各地电影人所关注,即使处于影坛领导地位的好莱坞,这类作品也比比皆是,其中《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非常教师》《摇滚校园》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它们的动人之处都在于把握了教育的核心,体现了师德的崇高境界——教育爱,演绎了教育对人的平等、尊严和相互理解的追求。
在第47届联合国国际教育大会上,一个反复被人们提到的词汇是“以人为本”的全球化,其寓意为全球化的进程不能脱离人的价值,全球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每一个人更加平等的、更有尊严的、相互理解的利益,是为了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公正地接受教育。“每一个人”“所有的”这些词语警醒着我们,当我们陶醉于优秀学生成功的欢笑时,千万不要忘记因不同原因处于弱势的学生,要让教育爱的春风吹开“放牛班学生”的心扉,要让教育爱的春光温暖“小豆豆们”的前程。
教育爱是源于人类教育本质特征的崇高而永恒的教育情感,它追求教育中不排斥、不疏离、不放弃。让我们关爱每一位学生吧!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集体农庄主席。是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育爱,尤其是那些因种种原因处于弱势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用教育爱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更需要我们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更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改变弱势地位,阻止或消减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学业、性格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一、用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教育爱温暖他们的心灵。
帮助弱势学生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要求我们要尽力理解教育对象。理解包含认知与情感。从认知方面看,理解包括信息输入、加工与输出等环节。理解以感情为基础,在《有效理解的窍门》中,哈伯德认为理解由相互作用的三个要素组成,即:亲情度、现实与沟通。“亲情度”“意味着爱、喜欢或其它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基础。因为浓浓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会减少许多不快与误解。“现实与沟通”告诉我们,必须用言语行为的沟通,在现实教育交往中架起一座座洋溢着温情的理解之桥,让我们的心通过这桥走进学生的心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阳光般灿烂无私的教育爱,去消除各种误解,去理解、接受、关爱和欣赏,让孩子们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
学生爱教师的原因很多,而最能打动其内心的,是教师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往往在师生间的沟通中最能体现,并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问题较多的学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批评,其实批评也是一种沟通。亲情度高的沟通就应该是洋溢着教育爱的沟通,就应该是以人格、关爱、知识为内涵的顺耳忠言,甜口良药。记得上学期,我校一位二年级的班主任告诉我,他们班的一个孩子告诉她说,“老师,你笑的时候很好看,我很喜欢你。但是你批评我的时候总是不笑,那时候我不喜欢你。”老师说,“你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谁看到都会生气,当然就不会笑。”但这孩子说:“校长就是笑着批评我的,我喜欢她。”这让我想起了那次听课,这孩子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我正好坐他旁边,我笑着小声问他:“老师说用哪个字组词语呀?”这孩子说没听清楚,我说:“因为你说话我也没听清楚,我们都不讲话,认真听,好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认真听课,我还启发他用老师给出的“足”字组了很多词语,还教他“远足”,让他在班上着实神气了一次。
二、用尊重营造理解的氛围,让教育爱树立他们的自信。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总是在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时,才能更好地树立自信。师生双主体相互的理解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借助移情作用实现。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尊重所有的学生,努力营造理解的氛围。“尊重”就是平等,就是不歧视,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和差异发展,就不能求全责备。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独特个体,承认差异,才能以宽容、包容的心态去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才能让弱势学生在理解的氛围中重拾自信的欢笑,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育爱那温暖的阳光中充满自信的坦诚沟通。让我们在尊重、平等、宽容中,去帮助弱势学生重构主体,树立自信吧,让我们要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曾经有一位在幼儿园就出名的淘气包,要转到我校一个班时,班里的孩子们很不愿意。班主任老师便引导孩子们开展了“爱心队员”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这个淘气包体会到了爱与尊重等高尚情感,于是,他慢慢变了,变得爱干净了,变得不打人了,变得爱帮助别人了,变得更有自信了。这不就是理解与尊重所赢得的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吗?《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成长的真实的故事,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一所学校,一位教育者,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长大后的小豆豆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如果我没有遇见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就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三、用信任引入理解的场域,让教育爱放飞他们的理想。
“理解”不仅是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具有道德性、情感性和发展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发生在主客之间和主体之间的行为。理解双方构建的场域为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尤其是发展问题较多的学生提供了交流、沟通的环境,能够促进他们的主体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以信任引导学生进入理解场域,保障他们成为“中心人”的权利,激活他们向中心域迈进的欲望,为他们提供成为“中心人”的平台,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理解主体的阵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中心人”。信任是什么?是爱的张扬,是尊重的升华,是激励的最高体现,是留给学生的微笑、大拇指和不容置疑的目光,是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相信,你能行!”
卡耐基小时侯是个公认的坏男孩。九岁时他的继母走入他的生活,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说,这是全郡最坏的男孩。继母听后,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认真地看了看他后对卡耐基父亲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就是这句话传达的信任,成了激励卡耐基一生的动力。在他十四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对他说:“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继母的信任终于激励卡耐基成为了美国的著名作家,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社会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质量。联合国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文件中强调要消除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我国的义务教育也以法律作保障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全体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全体意识,用爱心奠基,用知识筑厦,用行动做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站在高处领略风景,都能向着未来放飞美好的理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可能有人会说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它是教育的水,有了水春天才会生机勃勃。让我们从心灵深处去爱所有的学生吧,让我们用教育的水去滋润棵棵幼苗吧,让我们满怀信心去期待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同样在春天里竞相生长吧。如果我们用了100种方法还不见效,请记住:还有101种方法!春天属于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