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
(2009-01-21 12:42: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快乐阅读思考 |
*在听书中爱上读书
当儿子还是小小不点儿的时候,他的小小手还拿不动书,我就在每天晚上他睡觉前为他读书。一天两天,天天如此,睡前听书便成了固定节目,也成了习惯。如果我出差了,就由其他家庭成员代劳。儿子一天天长大了,会说话了,会画几笔简单的画了,会蹦蹦跳跳地走路了,对听书的渴求也更强烈了,常常是我读得口干舌燥,儿子还毫无睡意,睁着眼睛要求继续读下去。
后来,不仅睡前必读,其他时间儿子看见大人看书,也常常会要求大人读。
晚饭后或休息日,我们常常一家人去逛新华书店。一次,刚刚三岁的儿子在新华书店那长长的书架旁驻足,有模有样地取出一本本满是文字的书,煞有介事地取出,翻翻放好,再取另一本。这时,一位书店的管理人员过来将他手中的书拿下,“哇”的一声,他无比伤心地哭了起来。我知道,他虽然还看不懂,但他已经很爱书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想要的礼物几乎都是书。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又认识几个字了,在听书的时候,他也会凑过来看书。有一次中秋节,他要听月饼的故事,我随手拿起一本书编着故事给他讲,他凑过来看了看说:“妈妈乱讲,这里没有‘月’字。”
再后来,他已经不满足听书了,他又把听来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家里来了人他就要给别人讲,当别人听完正要起身时,他会说,还有续集呢,常常引得客人大笑还难以拒绝。读小学后,他就开始读书给我听了。在他读一年级不久的一个早晨,我积积忙忙要去上班,他却拿着一本注音读物,兴致勃勃地要读书给我听,我记得那是一首诗,叫《北京的桥》。因急着上班而不耐烦的我,听完后真的很震撼。儿子仰起小脸,想跟我说点啥,我没等他开口就激动地说:“你读得真好,真的,我没想到吔!”在他九岁那年,几乎每天都要读书给我听,他给我读《飞翔的雪鹀》《大丽菊》等优美而抒情的散文,他自己读得热泪盈眶,还反复问我听懂了吗。这时,我知道儿子已经十分爱读书了。
听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而且是儿童阅读起步阶段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大多数人喜欢的一种方式,否则,长篇连播、读书节目等就不会有听众了。而且儿童读书的能力和听书的能力要到十三岁时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在这之前,听书的能力通常强于读书的能力。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先读书给他听,让他听出书的有趣。其实,父母读书给孩子听,就是为孩子架起一座通往书籍的桥,让孩子通过这座桥去亲近书,认识书,热爱书。
当孩子爱上阅读后,父母也不要放弃为孩子读书,可以改成与孩子一起读书,但不能不读。
*无压力阅读的奇迹
有个“发育迟钝”的英国男孩,上学8年后还没法通过语法考试,算术成绩更糟,老师认为他是个笨小孩,给他的评语总是“发育迟钝”。
男孩的父亲是一位园艺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们要么是矿工,要么是饭店的女招待。相比之下,他家的藏书还算多,总共有5本:一本《圣经》、一本小字典、两本家庭实用手册,还有一本带彩色插图的《伊索寓言》。在这样的家庭,对这样的孩子,家人自然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偶尔会给他读几篇《伊索寓言》,就这一本书,读了好几年。
男孩最喜欢《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公鸡》:黎明时,公鸡得意地站在篱笆上放声歌唱,狐狸想拿公鸡当早点,就跑到篱笆前对公鸡阿谀奉承。公鸡陶醉地闭上眼睛、仰起脖子,准备再次表演,狐狸乘机咬住公鸡就跑。农夫和农场里的动物们听到公鸡的呼救都来追赶狐狸,可怎么也追不上!公鸡眼看营救无望,便开始奉承狐狸,说狐狸跑得真快,无人能敌。于是,狐狸得意洋洋,嘲笑追兵。趁狐狸一松口,公鸡便挣脱出来,飞上了大树。
男孩从5岁时就开始看这个故事的插画,一直看到8岁。于是,他学会了把班上一位人人都惧怕的同学当作狐狸来奉承,这样一来,他不仅没挨欺负,居然还能经常去玩他的玩具;他去讨好一位邻居阿姨,奉承得她满脸堆笑,然后请他到家中去喝茶,让他得以亲近她的宝贝女儿!
这个男孩就是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在儿童文学创作与推广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艾登·钱伯斯先生。
钱伯斯先生说:“《伊索寓言》不过是用油墨印在纸上的一些标记。当然也许我并不懂得如何解码这些标记,但当别人有这种能力,并第一次说给我听的时候,就像给了我一个口传的礼物,并能留在我的记忆中。”
如果为了考试而阅读,考完了孩子就再也不愿意拿起书本了;如果是因为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压力去阅读,一旦压力取消,阅读的动力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应该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快乐地阅读,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打心眼里爱上阅读,迷上阅读,享受阅读。怎么叫无压力阅读呢?就是这样一种阅读——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没有刻板的阅读要求,没有必须读的读物,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不用从头读到尾!这样,孩子们才能如我们所愿——永不停歇地持续阅读,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并能在阅读中享受“乐知者”的快乐,而阅读带来的快乐是所有快乐中持续最久的。
*让孩子读喜欢的书
阿甲,这个名字有点特别,也有点亲切。阿甲是谁?是一个法官,是一个律师,是一个教师,是女儿筱音的会讲故事的父亲,是无数关心儿童阅读的人的偶像,是倾心于推广儿童阅读的“种树的男人”,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儿童阅读网站——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的创始人。
阿甲的女儿太幸福了,因为她有一位那么爱她,又那么会爱她的爸爸。女儿筱音手捧图画书《OLVIA》和爸爸阿甲开怀大笑的照片,已经告诉我们太多太多。
儿童文学是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从1999年9月阿甲的女儿出世时开始,阿甲就徜徉在这花园里流连忘返。最初,他只是想给女儿找一些合适的书,因为对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一窍不通,最初一年多花了许多冤枉钱,走了不少弯路。2000年他辞掉公职创办了红泥巴村网站后,与许多网上的孩子交朋友,交流什么书好看。从那时起,他开始迷上了儿童文学,也逐渐知道了孩子们喜欢读什么书,并开始尝试向孩子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晴天有时会下猪》之类的书。2001年,举办了引导孩子们阅读和写作的网络活动,引来了孩子们近乎疯狂的响应;2002年开办书店、创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2003年,他和哥哥“萝卜探长”一起写作出版了《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是女儿筱音把阿甲带到了儿童阅读的花园里。筱音三岁半时,阿甲就给筱音借书和买书的选择权,筱音也基本能够在一大堆良莠不齐的书中,找到相对较好的图书。以后阿甲得到的新的儿童图书,判断是否要入库“红泥巴网站”时,他都会首先拿给筱音看,假如能够得到筱音的认可,那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书。譬如,阿甲拿到一本尚未翻译成中文的《OLVIA》(《奥莉薇》),筱音一见便喜欢上了这个会唱40多首很吵闹的歌的小猪的故事了。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因为女儿的缘故,阿甲越来越多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孩子爱上阅读往往是从爱上一本书开始的。因此,至少要在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孩子才会爱上阅读。我有一次抱了一大堆书堆在地板上,分别让一、二年级的学生和五、六年级的学生去挑出自己喜欢的书。一、二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挑的图画书,而五、六年级的学生挑的都是文字书或桥梁书,有个一年级的宝宝挑了好几本图画书,抱在胸前就头也不回地往回走。孩子们不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见到,而大人总是热衷于向孩子们推荐自认为好的书,其实,这是伤害孩子们阅读热情的“致命武器”。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多媒体的视听包围中,和他们的父辈只有书的时代大不相同了,所以,不要只抱怨孩子不爱读书,而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帮助孩子读到了真正喜欢的书。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让我们把更多的适合孩子的优秀的书放在他们的前面吧,让孩子每天在快乐阅读中向前走去。
本期推荐书目
给孩子的——
《奥莉薇》
《大卫,不可以》
《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
《我的幸运一天》
《花婆婆》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艾特熊和赛娜鼠》
《种树的男人》
《一百条裙子》
《苹果树上的外婆》
《银顶针的夏天》
《山居岁月》
《伊索寓言》
《窗边的小豆豆》
给父母的——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