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熙凤衣锦还乡”另有缘故?
(2009-08-03 07:58:31)
标签:
文化 |
红楼人物一百问之九十三:为什么说“王熙凤衣锦还乡”另有缘故?(第一百一回)
王熙凤本来是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的。她在“弄权铁槛寺”时就跟求她办事的老尼说过:“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但她在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却对鬼神之事有了“三分信意”。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夜里见鬼。贾探春要远嫁,王熙凤去看她,在月亮地里恍恍惚惚遇见了死去的秦可卿,吓得浑身冒汗,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正好散花寺的姑子大了到贾府请安,说起王大人家要去烧香许愿的事,王熙凤很感兴趣,决定去那里求一个签。初一那一天,王熙凤在散花寺得了一个上上大吉签:“王熙凤衣锦还乡”。王熙凤一见这几个字,吃一大惊:“古人也有叫王熙凤的么?”大了说:“奶奶最是通今博古的,难道汉朝的王熙凤求官的这一段事也不晓得?”跟去的周瑞家的也说:“前年李先儿还说这一回书的,我们还告诉他重着奶奶的名字不要叫呢。”王熙凤笑了:“可是呢,我倒忘了。”
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贾母摆酒开夜宴,请了两个女先儿说书。女先儿想说一段新书《凤求鸾》,贾母问是什么内容。女先儿介绍说:残唐之时,曾作过两朝宰辅的王忠,打发儿子王熙凤上京赶考,路遇大雨,住在世交李乡绅家里。这李乡绅有一位千 金小姐,芳名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打断了女先儿的话:“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书还没有说,听书的就知道结局了,这书也就没有办法说下去了。这个王熙凤同签上的王熙凤应当是一个人,但女先儿说的与大了说的不完全一样。一个在残唐,一个在汉朝;一个是求鸾,一个是求官。其实,这说的都是故事,哪朝哪代并不重要;进京赶考,又求鸾又求官也不希奇。
值得玩味的倒是“王熙凤衣锦还乡”。签簿上还写有这样的话:
这是什么意思?大了说:“奶奶大喜!这一签巧得很。奶奶自幼在这里长大,何曾回南京去了。如今老爷放了外任,或者接家眷来,顺便还家,奶奶可不是‘衣锦还乡’了。”回家命人一解,都欢喜非常,贾宝玉也认为不错,惟薛宝钗另有看法:“据我看,这‘衣锦还乡’四字里头还有缘故。后来再瞧罢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熙凤确实没有因贾政接家眷顺便还家,而是在难堪的境遇中病死在都中。“去国离乡二十年”,看来她是五岁左右的时候离开南京的(王熙凤说这一年自己二十五岁),以后一直没有回去过。说“衣锦还乡”,显然是另有所指。我们还记得,《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判词中有一句话:“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与签簿中的话应是一个意思。我们当时说,“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作者设下的一个谜。现在我们还要说,“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和,婚再议”,也是作者设下的一个谜。这两个谜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特别是面对“婚再议”三个字,我们不妨也再议一下。“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人木”,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休”字。对王熙凤来说,“休”字可能暗示两种结局:一是被丈夫休弃,一是一命休矣。如果联系“婚再议”,那很可能是被贾琏休掉,哭回金陵她的娘家去了。但书中对此并没有描写。书中写她病得很古怪,临死的时候不住地叫喊,要船要轿到金陵归入册子去。贾宝玉想起了早年做的“金陵十二钗”的梦。薛宝钗也说,“那个签不是应了么”。因此,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理解:她死了以后,穿上锦衣绣裤,被运回了金陵。即所谓“王熙凤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