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生源质量,只有抢状元这一招吗?

(2011-08-02 10:19:07)
标签:

教育

北京

生源

自我中心主义

民办大学

在大学扩招之后,生源质量下降是必然,为了确保规模同时提升生源质量,抢生源成了每年上演的招生戏码,如北大、清华、港大抢状元,复旦、交大相互指责,而招生向来处于绝对劣势的民办大学,就采用滥发通知书,生冷不忌。

 

关于大学该如何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搞清楚生源质量的批判标准,只看分数吗?其次,该如何提高生源质量,靠钱砸?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放下“自我中心主义”的话,勇敢面对现实变化的话,我们就完全可以抛开很多错误的做法,就像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那样。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名不见经传,因为它招生人数很少,区区400人,开设8个专业,只相当于名牌大学的一个学院,应该说是招生压力较小,但生源质量却让他们始终不满意,该如何提高生源质量?笔者以为,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招生新政值得我们观察借鉴。

 

考分不高的学生中是有“宝贝”的,如平时学习优秀,但考试不灵的学生;偏科严重,特长突出的学生;知识学习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等。笔者以为很多高校以分数作为评价生源质量的做法,恰巧把这些好的生源漏掉了,要把这些好的生源找出来,既需要政策转变,也需要资源的投入。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规模小,这恰好是它的优势,可以瓜园里选瓜,今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招生工作直接深入学生中间,搞面试、知识营销能力评定、知识运用能力评定、综合素质评定等新招生,发现确实能淘到“宝贝”。

 

笔者以为,即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未必就需要高分第一,反而应该是特长第一。如北大历史上的罗家伦、张充和等都是偏才、怪才,也是大才。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民办大学,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量才取用”是非常合适的,不比规模,不比分数,而是比适合、比特长。如果具体到北京华夏教育改革需求,那就是要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优育、优职的需要,最终是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当下的唯分数的招生政策,抢状元的现象,其实很多是面子的需要,炒作的需要,装点门面的需要,有多少真正考虑过学生成才?考虑过学生四年后的出路?为什么大学各学院不各找所需,走到考生中间去呢?这恐怕还是竞争压力不足,长期被保护养成的惰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