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团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陕西民俗学会新年习俗教育 |
“春节到啦,让幸福向你飞一会儿” 在欢欢喜喜的炮竹声中我们迎来了兔年春节。在2011年的春节假期里,我们有更“幸福”吗?
按照华北传统习俗,结婚后农历除夕晚上女儿要回男家吃年夜饭,初二、初三再带着丈夫、子女回娘家拜年。而兔年新春期间,这一历史悠久的习俗与80后独生子女夫妻“PK”之后,成为一道“多解题”。回男方家过年的传统开始被打破,各回各家、两地轮流过年、三家人大团圆……多种新的过年方式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中国新年习俗在延续的同时,也将不断变迁。
新春佳节,与父母亲人相聚时,单身的剩男、剩女总会“被关心”一个尴尬的问题:“个人问题解决了吗?有对象了吗?”利用春节长假“相亲”已然成为一股潮流,不少焦急的父母早就为儿女安排好了若干场密集式的相亲,希望通过这个难得的假期为孩子解决终身大事。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称,中国约有1.8亿适龄青年,加上“帮忙”的8000万父母,意味着约2.6亿的中国人在为择偶而忙碌。婚恋专家也指出,面对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姻,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不要浮躁,不能为结婚而结婚。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原本最具有“团圆”色彩的春节,已逐渐被部分“80后”、“90后”视为畏途,其中长辈们的过分“关心”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不断上涨的春节回家成本,也让团圆的欢乐变成“咬着牙的快乐”,逼得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采取“闭家锁”的办法,来躲避人情债。
“光靠短信、电话拜年或者虚拟的邮件、贺卡,人际交流就没有了,人情味儿越来越淡,而且很多民俗的东西也没了,那还过什么年啊。” 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孔正一表示不能接受“宅春节”,他指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和习俗,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团圆”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春节期间,有些人却害怕回家,被称为“恐归族”。吴小姐甚至因害怕回家而出现了“节前综合征”。单身的她害怕回家后被父母催婚、被周围人“关心”自己的婚姻大事而失眠。
没钱,不想让爸妈责备;没女友,回没面子;不想从初一喝到初七;不想被逼着相亲……在百度“恐归族”贴吧里,题为“为什么不回家”调查问卷中,网友跟帖众多,不回家的理由也繁杂多样。
在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中,庙会是必不可少的调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现代旅游又赋予它全新的职能。地坛庙会主办方统计数据显示,从大年三十下午1点至初一下午1点,庙会客流量达到15.1万人次,同比增长逾3万。
春节期间,选择出游过大年的市民越来越多。一来春节长假的宽裕时间可以安排上平常不方便去的一些景点,二来,在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卸掉平日工作的疲惫,在春节假期中给自己的视觉及心灵放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