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有才,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不用赘述。才子有才是在某个领域之内,出了此圈什么也不是,许多人自命卓尔不群,鹤立鸡群,艺压群芳,便欲领风骚。
生活与工作中,但凡某人被冠以才子才子称谓的,如果是领导称你,第一层是肯定,第二层是贬低的意思,即不通时务,何须领导点拨么?>若是同事这样称你,你些须小心为好,因为你的智力文化超过了他们,故此他们给你戴高帽的同时,也在与你分开了阵营,你,就是他们潜在的强有力的对手。
自古以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处设防,处处下绊,恨不得群起攻之,才子锋芒毕露会招人嫉恨,也就是说才子不善于收敛内心。当年一首《离骚》千古绝唱,屈原空怀报国之志却被楚怀王深疑不用,憾然抱石投汨罗江。曹植,才高八斗,深得曹操喜爱却被长兄相逼迫,煮豆燃豆葺,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感动了曹丕才免遭毒手,但终生不得从政致郁成疾,英年早逝,可怜见的才子啊!
再后者诗仙太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皇帝喜欢你的诗,你便忘所欲为,力士脱靴,贵妃砚墨,殊不知这般狂妄却得罪了顶级红人,不死也难在朝廷立足了,放浪形骸之外,自称“天子呼来不上船,只因臣是酒中仙”,最后的结局客死他乡。婉约派词人柳永开创了慢词先河,在当时广为流传,当他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听闻后牢记在一次发榜时见到他的名字便一笔勾销,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来无奈改名后才得中进士。
有才善用的代表人物首选是和绅,其善于察颜观色,揣摩圣意,我们所知和绅是贪官,但是和绅的确有才,他开创了官商与议罪银制度,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来源,本人也赚的盆满钵满,乾隆老儿好不开心,反比老纪,为人尖酸刻薄,喜欢在言语上占同朝老臣的上风,皇帝喜欢他的文却厌恶他这个人,几次发配流离,仍然秉性难改。
才子让人即恨又爱,才子给世人留下众多美谈,譬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卓文君倾心私奔,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卖身为奴点秋香,元稹写出《莺莺传》,何尝又不是自己的真情传记!
自隋朝开科选士以来至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先后出了700多位,真正留名史册广为认知的有几个?原因是状元们多为八股文高手,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死搬教条只懂得唯诺,而那些流落民间的不得志的才子们,诸如蒲松龄,金圣叹等却驻留在人心里。
恃才傲物是才子们的通病,当主簿杨修把曹操的“一合酥”解读成一人一口酥时,没想到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门活而阔更让曹操怀恨在心,随后找个借口把他杀了。你想,把领导心思都掌握透了,领导今后还怎么当?可见才子不得志,因了其本身致命的缺陷,说到底是才子们不懂得世故迂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