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向“泛贺岁”?
(2010-02-23 16:31:59)
标签:
杂谈 |
“贺岁片”作为每年春节文化大餐里必不可少的一碟菜,不仅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品质,亦倾注了中国电影的文化。
自1997年岁末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启了贺岁市场,“贺岁”的观念便深入人心。春节前后存在着相当巨大的市场,亦是文化消费的高峰期。电影人自然知晓这其中的价值,不会放过这一黄金时段。
虎年的贺岁档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2月底,历时四个月,是有史以来最长的贺岁档。影片多,阵容强,投资大,这是2010年贺岁电影的三大特点。
电影制片商们挤占贺岁档,中国电影“泛贺岁”现象凸显中国电影繁荣背后的贫瘠。
贺岁档50余部影片激战
国产电影扎堆贺岁档,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从去年11月底《花木兰》首炮打响了2010年度贺岁片之战,众国产贺岁片纷至沓来,提前开始了贺岁拉锯战。在此之后,《花木兰》、《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孔子》、《苏乞儿》等50多部影片都集中在春节前后上映,同时催生了将近2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各家电影制作公司正是看到了贺岁档的巨大利润,纷纷制作贺岁片,也由此衍生“泛贺岁”现象。
虎年贺岁档50余部影片激战,初期的确是引起了无数观众关注期待的目光,然而时至今日,贺岁档帷幕即将落下,回顾这四个月以来的贺岁电影,真正能够让人铭记的又有多少呢。
虎年贺岁片极少受观众好评,票房也不如预期的高。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票房和口碑是支撑其发展的主要因素。2010年贺岁电影纵然种类繁多、阵容强大,但其收效甚微的票房和口碑,足见国产电影质量赶不上数量的事实。
国产大片遭遇《阿凡达》
虎年国产贺岁片“时运不济”,不仅仅是因为竞争激烈,更是因为受到了卡梅隆的《阿凡达》的冲击。这部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科幻片,在2010年岁首震撼了全世界观众。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科幻巨制《阿凡达》,无论从制作上、主题上、投入上都无与伦比。《阿凡达》3D的技术、深沉的人文关怀、先进的后期制作,让世界为之折服,也是其席卷全世界票房的原因。
反观中国电影,为赶上贺岁档一年一度的这班车,主创们只能快马加鞭,制作上自然不如人家精雕细琢。此外,中国电影急功近利,尚且不说制作上不够精良,其主题也未能深入社会探讨现实,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贺岁电影回归历史题材
盘点虎年贺岁片我们不难发现,今年的贺岁电影大打“历史牌”,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统精神,到《十月围城》民族存亡之下的革命精神;从《孔子》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到《苏乞儿》匡扶正义的一代宗师……众贺岁片无一不是历史题材的影片。尽管一众电影皆以中国深厚的历史为背景,但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贺岁片回归历史题材,而历史厚重感不足。中国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核和本质不够深入,这也就是《花木兰》毁誉参半、《孔子》褒贬不一的原因。
商业化运作下的中国电影
虎年国产贺岁片拼阵容、斗制作、争档期,表面看似是电影的百家争鸣,实则是制片商们对市场份额的疯狂抢占。
随着虎年春节渐渐落下帷幕,贺岁档也逐渐冷淡下来。纵观虎年贺岁档影片,质量参差不齐,收效也不甚理想。
国产电影扎堆贺岁档,只会造成题材的偏颇、资源的浪费、主题的缺失。商业化运作下的中国电影,宣传、营销、投放、发行一系列手段的成熟可见中国电影的发展。然而这看似繁荣的中国电影,其精神却是极其的贫瘠和匮乏。
国产电影若能靠内核精神打动观众,而不是靠强大的宣传攻势蒙蔽观众,不是靠哄抢贺岁档期占据市场,中国电影才会真正走向成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