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葡萄酒达人必备对比宝典一

标签:
教育旅游情感时尚文化 |
六月底,刚刚回到国内,为的是信守约定,完成半年前安排下的清酒三级课程。
授课中,我发现许多学员都有着比较扎实的葡萄酒背景,很自然地就在探索清酒的课堂上,作了各种与葡萄酒的比对。
同为发酵酿造酒而不是蒸馏酒,使它们有一些共通之处。但这两类酒无论从酿造理念到品鉴标准上还是有着非常不同的地方,甚至让葡萄酒专业的学员感到了矛盾与困惑。
于是,我决定系统地做一下知识整理,姑且就叫《清酒 ·
葡萄酒对比宝典》吧。
品鉴专题(上)
品鉴方式
1
日本餐桌上的和食器及酒杯,魅力如同日本庭园,给人以悠然朴素恬静雅致的感觉,不经意间流露出含蓄的匠人心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设计感。
传统上,清酒品饮器皿与清酒同等重要,也是一种可以细细玩味的艺术。
葡萄酒品鉴常规使用 ISO玻璃杯或各式定制的水晶杯,用于强调某种特定品种或风格。
ISO杯也适用清酒么?当然,这已是全球各处清酒教育机构比较主流的选择。
而去了日本访问清酒厂,则会发现藏人依然使用着传统的白色Kikichoko(きき猪口)品鉴瓷杯。
白底强调不同清酒之间的细微色差,而同心蓝圆(别名蛇眼)则用来评测酒液的澄澈度。
摄于日本酒类综合研究所
图三中的方形木盒(Masu 枡)是历史的见证,原本量米的工具转而成为食物及酒类的盛放工具。
日本雪松木天然具有抑菌的作用,保留了食品的新鲜。
但雪松特殊的强烈香气使得清酒优雅收敛的气息受到影响,因此现今它已淡出严肃的品鉴场景,但却是婚庆、开张等“鏡開き”仪式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们洋气玩一碰就倒的香槟塔,我们稳扎稳打只玩Masu清酒塔!
2
挑剔的葡萄酒极客都会非常重视侍酒温度。
驾驭温度可于不经意间彰显功力。一个被知识与经验武装后的侍酒师,会极具自信地把一支勃艮第特级园白或香槟王P2/P3拎出冰桶,以便升温后,释放出被禁锢的香气;
他也有可能转身把邻桌上一支成熟浓郁的加州红葡萄酒放入冰桶,减低酒精带来的刺激感,即使在炎炎夏日都显得十分易饮。
清酒也有着从0度到55度宽泛的品饮区间 。
总体原则是:
精巧细腻的吟釀类,比较适合低温品鉴
具有明显的酸、甜感,或因生酛或山廃特殊工艺导致的强烈旨鲜感,此类清酒适合温饮(一般到40度或50度)。
生酒、浊酒、起泡酒都适合冷饮,而古酒可以酌情适当稍稍冰镇。
居酒屋里一些低端纯米酒或普通酒特别适合烫热了喝,温酒时有助于蒸腾瑕疵及杂味,只留下温暖的淡淡米香。
窗外飞雪,屋里一盅热酒,便得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境界了。
品鉴参数
1酸度
全球气候变化,很多葡萄酒产区被迫要作加酸处理。常作增酸的酒石酸(Tartaric acid)是葡萄自带而清酒中却完全没有的一种有机酸。
清酒的酸度远远小于葡萄酒。对口感及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的pH值在两种酒款中也区别很大:葡萄酒2.9-4.1,清酒4.2-4.7。
显然,清酒的主流审美并非追求霞布丽或克莱尔山谷雷司令的高酸爽脆,而是要温润如玉。
从我们评委的角度而言,不啻为福音。三天雷司令评审撑下来,可能整口牙都在晃,让人担心它们时刻会掉下来;而品评烈酒或清酒就轻松太多了。
2
除了一些發泡酒(起泡清酒)可能低至5%,常规静态清酒的酒精含量阈值在13-18%之间,但主要还是徘徊在15-17%之间。
葡萄酒高于15.5%,基本上就是在谈加强酒了(当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喝到这个酒精度的波尔多、隆河谷,美国加州酒早已稀松平常);
而在清酒中,整个台阶要平移:14%以下为低,15-17.4%为中,高于17.5%方为高。
3
日本清酒对糖度没有严格的标识法定要求。我们经常在酒标上会看到“辛口(karakuchi)”、“甘口(amakuchi)”,这些其实都是与甜度评判相关的粗略划分。
大多数清酒都有明显易察觉的残糖,加上相对于葡萄酒更高的酒精度,乙醇更是额外提升了品鉴者对甜度的知觉。
干型清酒(Dry, 小于4克/升残糖)鲜有遇见;
一丝勉强可察觉的甜感(5-9克/升残糖)则可归为偏干型(off dry),即“超辛口”,这些清酒的日本酒度轻松达到+10。
“日本酒度”是什么鬼?它其实就是衡量一款清酒相对于水的密度,并以此来反映酒中的含糖量。
刚接触这个概念会有点晕,但只要背住我这个口诀即可:
负得越厉害,越甜;正得越厉害,越干。
一般清酒在-2至+8之间,但甜酒可以负到-30至-100。
讲真,清酒一说它干,葡萄酒就笑了。
因为大多数清酒都落在半干(Medium Dry)和半甜(Medium Sweet)这两个区间内。前者以纯米酒、本酿造等居多,而后者更常见于吟釀酒。
本次课程中,我给学员加餐了之前从英国背回的八年陈酿華鴎貴醸酒(Hanahato Kijoshu),这种特殊工艺的酒,其日本酒度可达-44,理所当然归为甜酒(sweet)。
只有极少数极高残糖、糖浆般浓稠的清酒,才会在甜度级别上被划为丰润甘美(Luscious)。回忆一下滴金苏玳贵腐的口感,就很好理解了。
4
有些葡萄酒,比如象Mornington Peninsula的黑皮诺,后段味道常常表现出咸鲜(Savory)的特征。
现今重新流行的整串(whole bunch)发酵,也会一定程度上强化后味上此般口感。
较之葡萄酒与啤酒,清酒中此类体验会更明显,这主要与高含量的氨基酸和肽有关。
吟釀类别较多使用比较收敛的Koji曲米制法,低温缓慢发酵,因此乌妈咪含量偏低;
相对应的,一款纯米酒,尤其是特别运用了生酛或山廃古法的,其高度的曲米活性、高温快速发酵,可能会带来十分明显的旨鲜口感。
这种鲜美的口感就是清酒描述中的乌妈咪(Umami)。它在食物五大基本味道中最晚被发现,直至1908年才首次被日本池田菊苗博士提出。
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食物只有酸、甜、咸、苦四味(特注:辣不属五味之一,因为辣味调动的不是单一感受,而是以热觉和痛觉为主的皮肤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综合反馈)。
中文里最接近“乌妈咪”的表达就是“鲜味”,是一个独立的味道。如蔬菜、香菇、鱼虾、酱油等,都含有乌妈咪,甚至在母乳中都有很高的含量,看来我们一到人间,就开始和乌妈咪打交道了。
西方国家由于饮食文化的关系,一般人没有鲜味的概念,也根本不知道乌妈咪的存在。相反我们中国人基本上都容易体会,只是很少科学系统地去讨论、解释它。
好了,一些硬参数的对比本期就讲完了。
下期,我们将着重探讨清酒与葡萄酒在品评浓郁度、复杂度等标准上非常有意思的差异性。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