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教学设计
(2009-12-24 18:23: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爱的协奏曲 |
《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58—59页的“上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3、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上下”。
教材分析
“上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及学生状况分析: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易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存有浮浅的上下概念,但是体会物体的相对性,准确表述三个或三个以上物体间的相对关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一、游戏导入
1、师:今天老师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叫“点鼻子”。
现在准备好,像老师一样,指着鼻子,老师说哪,你就指哪,看谁动作快。
眼睛——鼻子——嘴巴——鼻子——鼻子——耳朵——鼻子——眼睛——鼻子——嘴巴
师:谁能说说,眼睛在鼻子的什么位置?嘴巴在鼻子的什么位置?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下之间的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设计意图:游戏对一年级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游戏形式导入,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本身,让学生尝试说出五官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初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星期天,三只动物朋友小鸟、小松鼠、小兔子,打算走出森林,去找自己的人类朋友的IQ博士、淘气、笑笑玩一玩。它们约好早上8:00到树爷爷那儿集合。我们来(课件)看看,最先到的是谁呀?(小鸟)再看看,谁来了?(小兔)
( 设计意图
真不错,再看看,谁来了?(小松鼠)有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小松鼠和小兔子的位置关系?
真棒,那小松鼠和小鸟的位置关系谁知道?
同学们真聪明,说出了这么多上下之间的关系。
看这幅图,现在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们一个说给另一个听,要说清楚,谁在谁下面,谁在谁上面。开始。
我们来填一填(课件)
咦,小松鼠真奇怪,怎么一会儿在下面,一会儿又在上面?
(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因为和小鸟比小松鼠在下面,和小兔比松鼠在上面)
原来是这件,看来,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还要了解是跟谁比,跟小鸟比小松鼠在下面,跟小兔比松鼠在上面,比的对象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
师:现在,谁来回答老师两个问题,小白兔的上面的有谁?小白兔和小松鼠的上面有谁?小鸟的下面有谁?小鸟与小松鼠的下面有谁?
( 设计意图
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