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艺术家”而论人性

(2022-12-31 11:26:39)
分类: 故园风雨原创散文

 

1

北大某教授、知名影评人,最近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不要和艺术家做朋友。

她说,“请你们一定不要相信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文品跟人品是一致的,一件事是这个‘天才出自勤奋’——有一种东西叫天才,有一种东西叫才能。”

其实,这些都是历史证明过的东西,秦桧与汪精卫哪个不是大才子?历朝历代的大文人小文人做了官,鲜少所谓的“骨气”这个东西,奴性,反骨,反而最常有。有的是环境使然,有的是生性使然。可以登峰造极拿来证明的,便是明末的“东林党”群体,“阉党”里不乏好人,读书人里一堆坏种。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语中的。至于“天才出自勤奋”,语出爱迪生,人家当年那句话是有上下句的,“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后来出于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被断章取义,拿了上半句去激励小孩子。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下半句?总要留一线希望嘛,万一有发生奇迹呢——特别是一些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与领域,不相信天才就是耍流氓。既有天分,又肯努力,想不成功都难。

回到其结论,“不要和艺术家做朋友”,估计是她不想得罪太多人,因而并未进一步跟进。一如上边的“东林党”、“阉党”故事,凡事莫绝对。艺术家里也有钱钟书钱老那样德艺双馨的谦谦君子,普通人里垃圾何尝不是遍地。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比率,通俗地讲,因为普通人基础数据庞大,好人坏人比例看起来没有那么悬殊,大不了一半一半。但在“艺术家”群体,因为人口基础数据遽尔变小,而人渣的绝对数值上升,自会显得这个群体马上不好看起来,因为比率确实难堪。

另一个角度,大部分人对“艺术家”们期望值过高,仿佛只要是艺术上有成就,便要德高望重,期望越大,失望不越大嘛。设若你把他们看成是在某一领域有天才有创造力的商人,相信心理感受马上会爽上许多。我们会对一个卖青菜卖油条的“大叔”上纲上线,要求人家修身养性么?一定不会。因而,又有了阶级性的影子。有心人估计会在此处带节奏:不是讲人人平等嘛,为什么扬“艺术家”抑普通劳动者?是吧,这就是而今网上大V们的话术技巧,道理讲不过你,就跟你扯细节,细节放大到足以掀翻你的立论。你如果相信社会没有阶级性,那你就去信好了,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言行不一又不是今日今时才有。

所谓大多数“艺术家”们的通病,“伪君子”或者“衣冠禽兽”,明显是过头话,有忌才妒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成分。可以形容为想一边当那啥,一边立牌坊。请注意词语前缀,“大多数”。名利之徒并不可鄙,因为你一开始就知道人家要什么,不想打交道,离得远远的。而“艺术家”们的道貌岸然,鸡肠曲曲,不敞亮也。又每每为了蝇头小利,可以彼此打得头破血流,吃相有点令人唏嘘,离他们远远的,是对的。

 

2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法律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两者同样是人性的产物,但笼统地鬼扯“人性”,意义不大。

不要试探人性,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去制造一个结果。人性易变,一切的预设,无非是沙盘与模型,如果这种东西堪用,谁还会千军万马去拿人命填。一个平时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家伙,可能到了紧要关头怂了;一个天天游手好闲没个正形的浪荡子哪天见义勇为成了英雄。不过依旧是比率问题。

譬如“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这种无聊的争论,在哲学界曾甚嚣尘上,为什么现在不争了?大家心有默契的玩意儿,争来争去,闲得没事为了争课题投入吧?上边又不傻,到了脸皮要撕破了,大家马上明哲保身。人非生而知之,离开环境因素,去扯什么恶与善,意义何在?人生而并不知善恶,善恶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思想成果,凭什么要一个新生儿做选择?胎教呵这是。一个婴儿生下来,如何形成祂的人生观世界观,那需要社会、父母、学校共同去影响。所以,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是浪费资源,一如“鸡生蛋,蛋生鸡”的绕口令,始终无法证明,偏偏跃跃欲试,要么拿出科学严谨世所公认的研究成果,要么闭上嘴一边待着去。

人类既然是高等动物,显而易见,人性同样是兽性的一个构成部分。

话不好听,不过是现实残酷罢了。你去非洲南部大草原上去看看,那儿血淋淋的生态多么惊心动魄,真要这样想了,便是“幼稚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类历史上,从部落时代,到现代社会,哪一场战争是慈悲好看的?杀人盈野,灭族屠国,惯常操作而已。

举个例子,有唐一代,安史之乱中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大战——睢阳之战,大唐守将张巡以7000守军,力敌18万叛军,一挽国家颓势,为当时朝廷的周旋与最后的胜利,垫定了基础。张巡,无疑是大英雄,青史留名。后来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感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那场战役张巡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巡绘像于凌烟阁。且后世朝代,也多有褒扬。

但正是这位张大将军,睢阳之战中还有着其它令人毛骨悚然的记录,《资治通鉴》载,“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旧唐书》则更详细,“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恐怕道德家们铁定会说,无论怎么着,“食人”者都是恶魔。这话没有毛病。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自古大饥荒大战乱,易子而食,并不罕见,大肆食人者,比较有名的还有苻登、朱粲、秦宗权、黄巢、赵思绾、范温、彭伦、李定国、张献忠……如何给张巡定位,唯有去翻看历史。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

 

不止于“艺术家”们,“道德家”们,近时国足前主教练李某人的倒下,又代表了某一领域的坍塌。利益当头,人性这个东西,太廉价了。

王朔说,“做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有说法和实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好像一生都在和这个东西挣扎,分辨力越强这空隙越深不见底,最后似乎只好把这空虚视为答案和真相。”

说到底,要想抱有希望,也只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遵守道德与法律,默然前行。

至关紧要的是,不犯“幼稚病”,擦亮双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第十日
后一篇:元旦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