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吏隐亭风景如画,爱连州人百姓如水
——分析刘禹锡五律《吏隐亭》
欧阳在衷
我在小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时,就教过刘禹锡的诗文,但书本内的作者介绍里根本没有提到连州。1998年在连州市第四中学创建新鹰文学社,通过参加连州市校园文学联社活动,我对刘禹锡曾被贬连州有了较深的认识。2002年,我调进风景优美的连州中学(曾担任校刊《燕喜园》编辑和燕喜文学社指导教师),近距离接触和研究了校内的刘禹锡的吏隐亭,撰写了《禹锡兴文精神,激励连州学士》一文,刊登在清远市《社科探索》上。连州市刘禹锡研究会成立之初,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名会员。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被贬连州,同年十月以此贬不足以偿其责,改为朗州司马。元和九年(814年)底诏征还京,因写《元和十年承诏还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语涉讥刺”出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柳州刺史相换,改为连州刺史。他在元和十年抵达连州当刺史,期间就在燕喜山(今连州中学校园内)建造了吏隐亭,自题亭名,且自作《吏隐亭述》和五律《吏隐亭》。我生活工作于燕喜园内,特别喜欢这里的花草树木、亭台轩榭,尤其喜欢刘禹锡的《吏隐亭》:
结构得奇势,朱门交碧浔。外来始一望,写尽平生心。
日轩漾波影,月砌镂松阴。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
吏隐,就是“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的意思。亭子的名称,寄寓了作者愁中得乐、乐中见愁的情思。这首诗从文字表面来看,其意思是:吏隐亭结构独特很有气势,奇特地兀立在海阳湖水边,那朱红色的大门和碧绿的湖水相交辉映。从外面走来一仰望它,就感觉到写完了我往常的心情。这里,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凉亭栏杆上闪动着波光水影;晚上月光漏在台阶上,还有那松树的影子。我好几次想回去,但转头看到这座亭子仔细欣赏后,感觉对它的感情更深了。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属于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唐朝时“浔”、“心”、“阴”和“深”都属“深”摄韵。第一联首联对仗工整,其中的名词“结构”对名词“朱门”,动词“得”对动词“交”,形容词“奇”对形容词“碧”,名词“势”对名词“浔”。
因为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所以第二联颔联以散调传承之,文情跌宕。“外来始一望”承首联写自己行动,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从外面走来一看到这个亭子啊!……”那行动以后的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写尽平生心”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从外面走来一仰望它啊,就好像它写完了我往常的心情。
第二联颔联属于律诗中的十字格。所谓十字格,就是把诗的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且是对仗的句式。这种句式,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但以用在尾联为佳,一气直下,更增诗的雄健之气。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的颈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尾联)。
这首诗采用十字格的做法,就是诗人故意突破格律,让首联对仗,而颔联颈联中只有一联对仗。很多大诗人也采用这种方法,长此以往,就成为格律诗的另一种方式了。
第三联颈联对仗很工整。名词“日轩”对名词“月砌”,动词“漾”对动词“镂”,名词“波影”对名词“松阴”,“镂”通“漏”。其意思就是: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凉亭栏杆上闪动着波光水影,这里融情于景写出了高兴之情;但晚上月光漏在台阶上,还有那松树的影子,这里宁静的环境就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苦闷。
第四联尾联就在前三对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感情。“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意思是:我好几次想回去,但转过头看到它仔细欣赏,感觉对它的感情更深了。
笔者认为,这首诗的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情。表面上描写吏隐亭的风景和自己看景的心情,但实际上写连州,写自己被贬连州的复杂心情。
从题目上看,这是纪念官吏隐居的亭子,实际上是纪念自己被贬连州就好像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这座兀立在海阳湖边的吏隐亭结构很独特很有气势,早已和燕喜山周围的日月、山林、水石浑然一体、相交辉映了,这不就是暗示奇特的自己早已融入了连州的山山水水,和连州百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了吗?在这里,白天看到亭子周围的好风景,心里很开心,但晚上看到台阶的月光和松树的阴影,就想起孑然一身来到这里,内心感到苦闷。我好几次想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家人相聚,但回想起在连州的日子里,就越来越喜欢连州山水,感觉到对连州人民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所以,这首诗通过描写吏隐亭的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连州山水,热爱祖国河山,尤其热爱连州人民的思想感情。
(发表在2015年8月7日《南方日报-连州视窗》,《清远调研》2015第四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