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尝梅记

(2011-09-21 16:27:34)
标签:

杂谈

                     尝梅记

                            -------我的“走基层”

 

“走基层”就是去感受,正如“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吗?就要亲口尝一下”,那同样,梅子的味道呢?当然也要亲口尝一下啦!我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尝梅”!一个名字中满含诗意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尝梅村。在一个周日的傍晚,我跟随着一只美丽的“燕子”(编导孙金燕)和一只勤劳的“工蜂”(摄像王蜂),来到了群山环绕中的目的地----尝梅小学。

          

 

来的路上我就同“燕子”定下基调,一定要实在帮助做一点事情,最好不要为了拍摄而作秀和表现自己,尽量避免那种“君临天下”式的标准出镜和“拿腔作势”的静态采访,应该是在真实的体验中自然地情感流露。因此在和学校商量后决定,我要作为一名老师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中,包括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和篮球课,查夜、帮孩子们蒸饭和打洗头水等。

 

每个周日是学生们来上学的日子,他们小小的身躯要带上一个星期的大米和衣服等物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由于尝梅小学的位置是在四周山峰环绕的谷底,所以孩子们是从呈之字形的山道上蜿蜒而下,加上还带着东西,一路很累。

 

所以早晨起来后我就马上爬到山道上去接他们,碰巧赶上两个小男孩儿正吃力的抬着一个小木箱子艰难地走来,人高马大的我替他们把小木箱子扛在了肩上,访谈就在不刻意的聊天间完成,两个男孩子很高兴,我也觉得真的帮上了忙。我们的镜头也自然地跟了进来,一路送到了宿舍。

 

虽然“燕子”已是第二次来尝梅,给我描述过很多这里的艰苦情况,但是当我走进孩子们住宿的房子时,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几间破旧的教室,240多个孩子要“塞”进四间房子,之所以用“塞”这个字,是因为实在是拥挤到了极点!每间房屋内贴着四周只能摆放五张上下铺的木床,木床的木头已经被磨得油亮漆黑,床上铺着一张残缺的破席子,每张床铺上要睡至少4个小孩儿,最多的竟然达到6个!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床铺面积,孩子们只能两两脚抵着脚而眠!

 

不仅是学生宿舍,教室和老师的住处也都极度的紧张,8个老师只有五间房子,我们的到来,更让两个女老师只能挤在了一张床上。整体上建筑设施的缺乏,使得所谓的厨房更是简陋到了极点!一间小破屋内只有一个烧柴火的灶台,仅能每天蒸一顿饭,没有办法做菜,孩子们的伙食就是在米饭里撒一点盐或是拌一点猪油,长期下来营养跟不上,所以学生们的普遍身高低于同龄的城市孩子。除了饭食的简单,也喝不上热水,唯一的水源是这两年才修建的水窖,只能把嘴凑近水龙头喝一口水窖里的雨水解渴。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却都很快乐,他们渴求知识,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也无意为了某种拙劣的传播需求而非要诱导他们讲一些违背真实内心的话来迎合所谓的主题需要。他们喜欢到学校来,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就这么简单!但是对于住宿的拥挤和简陋,也很自然地表示了不满。

 

另一点给我感触颇深的是,在拥挤的城市呆久了,功利心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不谦让已成了正常,不争斗似乎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了。当还在为摔倒的老人是否应该搀扶这样令人心寒的争论而考验道德良心的时候,在淳朴的尝梅,那种消逝已久的人类纯净品德就像小溪流水一般的自然。

 

前面提到的灶台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砖窑”,有一人多高,需要踩着石头,脑袋探进窑里,把装了水和大米的铝制饭盒像码砖头一样堆放进去,很有一些危险。我借助身高的优势,帮他们蒸饭,但由于生疏,不小心把一个饭盒里的水碰翻了一些,我后面的小姑娘很心疼的探进身去,小心翼翼的把饭盒扶正,然后把我手中的饭盒接过来,很熟练的码放整齐。因为她知道如果水撒了,那盒饭就蒸不熟了,就会有小伙伴要饿肚子了,不管那是不是自己的饭盒。

 

举手之劳的帮助别人在他们看来是不用论证的事情,有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跌到了,马上就有一个大点的孩子把他扶起来。女生们的洗头水取自一个存了雨水的池子,池子上加了一个简易的水泥盖子,就像是在一个馒头顶上开了一个小洞,需要用桶探进去往外打水。平时只要看到女生来打水,就近的男孩们就会伏在馒头顶上,趴下身子替她们打水。就像哥哥对待妹妹一样自然,施受之间没有任何的功利成分。我依然仗着身长替她们打水,她们依然无宠无惊,让城市人的客套虚情无地自容。

 

经过4个小时饭蒸熟了,孩子们很急切的跑到“砖窑”前准备开饭,因为这是他们从上午到睡觉唯一的一顿饭。虽然很期待,但是他们并不争抢,而是很有秩序,先到的孩子依然把头伸进“砖窑”,一盒一盒的把饭取出来,随后的孩子就自动的往外传递,一一摆放到一张青石板上等着大家来领取。

 

这个过程中,没有孩子急赤白咧的去只顾翻找自己的那个饭盒,取饭盒传递饭盒的孩子都很快乐,似乎任劳任怨的为大家服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全然不像城里的孩子在大人的呵护下倒是很在行的知道去争取权利而斤斤计较。有的孩子玩篮球玩得高兴,直到大家都把饭取出来才过来“坐享其成”,但是也没有人指责他,因为他们知道,他如果不玩球也会过来帮着取饭。

 

这其中,有一个和我很熟识的小柳尼,个子小的像一只小蚂蚁,当我看到她捧着一盒饭从人堆里挤出小脑袋时,我以为她要开始吃饭了,正准备上前搭话拍摄,没想到她把饭盒放在青石板上又返身钻回了人堆里,原来她也在帮着取饭!即使她是个子最小的、年龄也最小的一个,也不破坏天然的秩序,也不愿享受被照顾。

 

 

在尝梅的两天里,有一个老师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他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壮族人,叫芦有英,村里人都尊称他“英老师”。“英老师”人长得也很英俊,虽然学校的条件很差,但是“英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收拾的很利落,白衬衫、黑短裤,头发理得很齐整,说话轻声细语,一副儒雅谦和的模样。由于人手不足,“英老师”除了行政工作还兼着6年级的语文课。

 

不知为什么,一看到“英老师”我就感觉很亲近,似乎心里的某一处在被拨动。晚饭后我们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很偶然的互问了一下年龄,没想到但又似乎在我意料中的事情发生了!“英老师”竟然和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按照星相的说法,我们是同命相的兄弟!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英老师”的小学也是在尝梅上的,然后又回来教书,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这里。“英老师”特别和我提起了他传奇般的感情经历,他原本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但是由于家里穷,这个女孩儿嫁了别人,那一刻,“英老师”品尝的是青涩苦味的梅子!在女孩儿的规劝下,失意的“英老师”娶了自己的表妹,没几年,那个女孩儿也在抑郁中病逝,得知消息后“英老师”和表妹离了婚,独自一个在深山谷底的尝梅小学,思念着心爱的女孩儿,把240多个小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英老师”的宿舍里搭了两张床,和他同睡的还有4个孩子,虽然拥挤,但是他说心里很踏实。屋里备着各种小零食,课间和放学后,“英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到这里做游戏抽奖,看着孩子们开心,他也觉得很是满足。“英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个篮球让孩子们玩,周末和假期也住在学校里看守,这里就是他的家,他以一种现在被流行地称作“淡定”的心态守望着尝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