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评论 《红楼止梦》:这一声停喊得好
(2010-11-03 13:43:18)
标签:
红楼梦文化 |
拿到崔志刚写的《红楼止梦》一书时,心里犹豫了一下,因为曾经有过红楼迷梦的经历,那时诸多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说法带来的困顿和迷惑感觉尚存,深怕又陷进去。但是,爱看书的人的就是有这样一点好处:一本书在手,如果不翻阅一下就崭新地藏于书阁,怎么都不甘心。于是,就先看了看序。不想,一看就看下去了,并看出了滋味。而且一气读下来,内心感慨良多,无以言表,心里就不停地重复着这样一个词:就是,就是。
之所以把《红楼止梦》看了下来,许是因为我当时迷“梦”的起点和崔志刚相同,都是从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开始的。人都是有探秘心理的,好奇促使我捧着《红楼解梦》激动不已,因为特别想了解“隐写在《红楼梦》中的一段历史”,我几乎不吃不喝地把那些“梦”解钻研了一番,越看越觉得有理,也因为“解”中很多无解,也让我恨不得扒开那些字缝儿看个究竟。
看《红楼解梦》不解渴,就找其他“红学”书来读,天真地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佐证和详解。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红学”派别之多,不亚于金庸笔下的武林,各有各的观点,各是各的方向,看得多了,反倒如坠云雾,找不着北了。
我与崔志刚不同的是,我找不到北了,就急三火四地从混战之中逃将出来,心想,即便红楼江湖乱成红楼浆糊,也与俺一个小女子不想干,俺不和你玩了。崔志刚不是,他不但没逃,他还观察了红楼江湖上各家的套路,琢磨出了点门道,并在混战中断然喝止,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姿态。
崔志刚说,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喊止呼吁”,仅仅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红楼梦》阅读者,阅读的本意是享受文字的快乐,不想被各种观点指挥得不知所措。而且,他一再强自己“是一个媒体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化解为简单易懂的东西呈现给受众”,同时他还强调自己“是一个受过理工科基本逻辑训练的人,不忍看到目前红楼梦研究存在那么多明显不讲逻辑的地方”,同时“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于法律事件的报道,于法理证据推理的严密性中领悟至精髓”……基于此,崔志刚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开始了他对红楼梦的思考之旅,
《红楼止梦》以十二个章回,从“因缘”、“作者其谁”、“细数门派”“续书种种猜解”等不同角度掰开了揉碎了对如今红楼江湖的种种“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他认为“红楼武林英雄会这二百多年来不但对一些基本的盖如作者、版本的归属没有得出绝对一致的定论,而且连所谓被掩饰的事实本源也没有弄出个明白,除了打出了更多的无头公案之外,连一个关节性的问题都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最基本的形成一致意见的东西也未做到多少,更别说都没有过硬的证据支持了!”他提出“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也要理智看待”,要有“唯物的哲学观”和“有勇气和真诚的态度勇于承认存在的现实:我们苦心求索的那些谜团有可能会成为永久之谜”。
崔志刚在分析了各家之“成果”后,也提出了“怀疑之念”:是不是有人吃准了很多情状已经无法黑白对质,于是任意发挥;甚至有些民间研究者在书本的考证和探秘之外,援引神秘力量等奇异途径来解读《红楼梦》……红楼江湖纷争狂热不退,难免“给予了不良之徒造假的空间”,就“《红楼梦》研究的严肃圣洁而言,此种怪异反常之象不得不防!”综合所有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现状,他才敢于喊出“红楼止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认知,从来都是各有角度的,谁都不能说谁的更正确。《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无可非议,再怎么从文学价值上去研究分析都不过分,但是,至于所谓的书中“隐谜”,真的是非解不可吗?说白了,不就是一部小说吗?
崔志刚《红楼止梦》之所以好读,就是他的文笔很轻松、幽默,又不乏逻辑,虽然他很谦虚地在序言中说因为是正式的文章,“写作上自然严肃规整了许多,这样一来,也就难免会沉闷、琐碎一些”,若非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就仅仅陈列红楼武林的各派观点就已经“乱花渐欲迷人眼”了,还如何分析得清楚?他运用的漫谈的手法,并不显得拖沓和庞杂,娓娓道来之际,还忘不了幽默地援引一些小的故事,他说“研究者坚持要找出真正的原著《红楼梦》的完整版本来”是“追求畸形完美的狭隘思想”,好比要给“断臂维纳斯”接上胳膊。他还举了现实中的很多例子来说明很多对《红楼梦》的揣测也只能是揣测,以及例举了研究红楼种种走火入魔的征状……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非常轻松。而且他有着媒体人缜密的思维,很多观点往往一语中的,让你不由称是。
崔志刚之《红楼止梦》,基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把被各路高人弄得云里雾里的一本小说,拉下了神坛,正如他所言,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不可能分辨这么多说法的真伪和是非,也不想为之不知所措。这一本痴迷了数代人的奇书的研究者们可以歇歇了,不管红楼江湖多么风起云涌,终究就是一部小说,退一万步言,即便真研究出个什么子午卯酉了,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民生活没有多大促进。让人们在文字架构起来的美好情境中品味其中的诸多美感,让人们从那些故事、描写中了解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情态,就是已经足够。
之所以把《红楼止梦》看了下来,许是因为我当时迷“梦”的起点和崔志刚相同,都是从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开始的。人都是有探秘心理的,好奇促使我捧着《红楼解梦》激动不已,因为特别想了解“隐写在《红楼梦》中的一段历史”,我几乎不吃不喝地把那些“梦”解钻研了一番,越看越觉得有理,也因为“解”中很多无解,也让我恨不得扒开那些字缝儿看个究竟。
看《红楼解梦》不解渴,就找其他“红学”书来读,天真地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佐证和详解。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红学”派别之多,不亚于金庸笔下的武林,各有各的观点,各是各的方向,看得多了,反倒如坠云雾,找不着北了。
我与崔志刚不同的是,我找不到北了,就急三火四地从混战之中逃将出来,心想,即便红楼江湖乱成红楼浆糊,也与俺一个小女子不想干,俺不和你玩了。崔志刚不是,他不但没逃,他还观察了红楼江湖上各家的套路,琢磨出了点门道,并在混战中断然喝止,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姿态。
崔志刚说,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喊止呼吁”,仅仅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红楼梦》阅读者,阅读的本意是享受文字的快乐,不想被各种观点指挥得不知所措。而且,他一再强自己“是一个媒体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化解为简单易懂的东西呈现给受众”,同时他还强调自己“是一个受过理工科基本逻辑训练的人,不忍看到目前红楼梦研究存在那么多明显不讲逻辑的地方”,同时“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于法律事件的报道,于法理证据推理的严密性中领悟至精髓”……基于此,崔志刚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开始了他对红楼梦的思考之旅,
《红楼止梦》以十二个章回,从“因缘”、“作者其谁”、“细数门派”“续书种种猜解”等不同角度掰开了揉碎了对如今红楼江湖的种种“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他认为“红楼武林英雄会这二百多年来不但对一些基本的盖如作者、版本的归属没有得出绝对一致的定论,而且连所谓被掩饰的事实本源也没有弄出个明白,除了打出了更多的无头公案之外,连一个关节性的问题都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最基本的形成一致意见的东西也未做到多少,更别说都没有过硬的证据支持了!”他提出“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也要理智看待”,要有“唯物的哲学观”和“有勇气和真诚的态度勇于承认存在的现实:我们苦心求索的那些谜团有可能会成为永久之谜”。
崔志刚在分析了各家之“成果”后,也提出了“怀疑之念”:是不是有人吃准了很多情状已经无法黑白对质,于是任意发挥;甚至有些民间研究者在书本的考证和探秘之外,援引神秘力量等奇异途径来解读《红楼梦》……红楼江湖纷争狂热不退,难免“给予了不良之徒造假的空间”,就“《红楼梦》研究的严肃圣洁而言,此种怪异反常之象不得不防!”综合所有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现状,他才敢于喊出“红楼止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认知,从来都是各有角度的,谁都不能说谁的更正确。《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无可非议,再怎么从文学价值上去研究分析都不过分,但是,至于所谓的书中“隐谜”,真的是非解不可吗?说白了,不就是一部小说吗?
崔志刚《红楼止梦》之所以好读,就是他的文笔很轻松、幽默,又不乏逻辑,虽然他很谦虚地在序言中说因为是正式的文章,“写作上自然严肃规整了许多,这样一来,也就难免会沉闷、琐碎一些”,若非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就仅仅陈列红楼武林的各派观点就已经“乱花渐欲迷人眼”了,还如何分析得清楚?他运用的漫谈的手法,并不显得拖沓和庞杂,娓娓道来之际,还忘不了幽默地援引一些小的故事,他说“研究者坚持要找出真正的原著《红楼梦》的完整版本来”是“追求畸形完美的狭隘思想”,好比要给“断臂维纳斯”接上胳膊。他还举了现实中的很多例子来说明很多对《红楼梦》的揣测也只能是揣测,以及例举了研究红楼种种走火入魔的征状……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非常轻松。而且他有着媒体人缜密的思维,很多观点往往一语中的,让你不由称是。
崔志刚之《红楼止梦》,基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把被各路高人弄得云里雾里的一本小说,拉下了神坛,正如他所言,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不可能分辨这么多说法的真伪和是非,也不想为之不知所措。这一本痴迷了数代人的奇书的研究者们可以歇歇了,不管红楼江湖多么风起云涌,终究就是一部小说,退一万步言,即便真研究出个什么子午卯酉了,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民生活没有多大促进。让人们在文字架构起来的美好情境中品味其中的诸多美感,让人们从那些故事、描写中了解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情态,就是已经足够。
前一篇:红楼止梦叹
后一篇:《红楼梦》养活了多少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