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永远可以梦
(2010-07-31 14:53:26)
标签:
杂谈 |
2010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终于在持续3年的鼓噪之后播出了,众口难调?抑或各有所爱?褒与贬的阵营都是极其的强大。这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年代,表达观点的权力在于观众,谁也不能不让人评说。
说实话,对于这一版的《红楼梦》剧集,我是没有太多的好恶之感。如果非要归类一下心中的臧否取向,也许我会觉得应该还是要提出肯定的。
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表达,是因为我一直推崇的论点之一,就是像这样努力地下功夫用影像的手段来表现这部现如今已然被封为文化至尊的名著,正是红楼研究弘扬的“正点”,实属殊为不易之事!说的白话一点,只要是顺着原著的思路走,尽可能地把书中的人物、事态,运用声、光、影、技的手段,唯美的展现出来,是值得尊敬的。
既然这样说了,说不得也要趟一下“评说新红楼”的浑水,说一说我为什么要对这一版的《红楼梦》有所认同?
这几乎是一个陈旧的难解命题了,名著的影视改编,从来都是极难做得周全的事情,也从来很难有同样的影视改编之作获得过一致的交口称赞,更别说对于这一版的新红楼,还会被拉过来同87版的那一版老红楼比来比去。
从文字到影视,应该讲最好的对接是现在的年代,不光有专业的编剧工作者,码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像工程,同时社会信息量的丰富和生活样态的多元化,使得文字的创作已经带有极强的可“电视化”。而古典名著的作者们所撰写文字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影,其作品的传神功能和表现力是基于文字的本体生发的,不说别的,就拿很是拗口的文言对白来说,改编为电视语言的话,不加字幕可能也不太好听得懂。
所以,把名著搬上电视,本身就是难度极高的挑战,需要把相隔几百年的时态空间跨越在几十个小时内完成转换,搁谁都不太好玩儿得转的。
我没有一集不落的看完整个剧,但是从看过的一些段落来说,应该讲,首先遵循了现在通认版本的故事结构,也可以说是忠实原著吧。我觉得这一点是第一重要的,(虽然我不反对许多对经典的独特演绎之作,甚或像香港电影,有的几乎就是借用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全部都是另出一路了,比如《东邪西毒》、《大话西游》,而在《七剑》里面,恨不得正邪角色都换了位置,人家要的也许只是收视效果的好看,这方面不在我的评说之列。)因为惟其如此,才能叫得起《红楼梦》这个名号,可能在其它很多的方面,这一版与87版有着太多的可论说比评的地方,但最起码这一版的最后故事落笔是现在120回本的“真实意思表述”。
另外,作为电视剧出现的这一版《红楼梦》,在电视影像的属性上,几乎是达到了目前的最高水准,这一点不消细说,但凡对技术细节略加注意,就会觉得不虚此言。
但是,苛刻一点来讲,如果按照一部名著级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一版《红楼梦》也还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有一点,无论是87版还是这一版,都不太好处理的是,如何把这样一个小资情调、把玩慢品的细腻珍珑,一个更适合在饱暖闲适之时臆想联翩的情境物件,化为需要悬念迭起、冲突不断的故事推进的影视剧集。看书者可以一看三叹,看一会儿,放一会儿,间或抹几把眼泪,怅惘许久,感慨良多;而电视剧(按两集播出的话)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瞬间的情节变化容不得这样的“轻拢慢捻”,所以,我有一个个人的观点,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其实是不适合做影视剧改造的!从87版到10版,大家坚持着做了下来,这是值得敬佩的。
而既然不能绕开87版,那就不妨说一下87版的好处,因为少了很多的商业侵扰,87版的选角我认为是很成功的。记得当时,大概是84年吧,在报纸上,那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时尚杂志、彩印画报和数不清的都市报、晚报种种,只有一份《人民画报》,而且家庭几乎也没有订阅,我在父母单位的《人民画报》上第一眼看到宝黛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陈晓旭时,一下子惊呆了!没想到竟然找得这么像!不光是我这个当时的高中生,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就是书中所描绘的宝玉和林妹妹的形像!
你不得不承认,从越剧《红楼梦》第一次大规模的给全民进行了红楼的普及教育之后,王文娟“焚稿断痴情”时秀眉微蹙目含泪的悲切神情,已经给林妹妹的“真身”定了调子,到87版的陈晓旭,这个形像的定位是做得无可挑剔的了。而欧阳奋强虽说不上多么的粉妆玉琢,但是眉眼间的憨实、可爱也是足足的够了。至于袭人、晴雯、妙玉一干人等的选饰,大体上也都不太走样。所以在人物形像上,也着实给10版的《红楼梦》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李白有诗说不得,崔颢已题在上头”。
也难怪当公布新版《红楼梦》宝黛钗等主要人物的定妆照时,一时竟有“雷人”惊呼之语,要超越一个依然成功的艺术形像,几乎是不可能了,纵然在服饰、妆容上都启用了腕级阵容。
同时不能不说,在80年代中期那样一个相对纯粹的年代,我们几乎只有一个电视频道,全民皆看同一个电视剧的年代,87版《红楼梦》的制作播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