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什么要进行语文综合新学习?这里先说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次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开考打开试卷后,教师们一片哗然。原因这次试卷的试题与平时语文教学大相径庭,如:有这样一道试题,让学生写一则广告词,老师们都认为这道题超出了小学语文的范畴,不该考察这样的题。
案例二:小学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这句话,有人认为是给八路军吃;有人认为不给八路军吃。请写出为什么?此题学生做对的很少,其实此题在“卖”后面加一个逗号,就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就能吃”。教师们认为这是偏题怪题。再如补充成语的题:喜————
———— ————、自——自——、然——
然——三个格各写四个成语,老师们更认为这是偏题。有的老师说:“考这样的题还学课本”干什么?让学生背词典好了。”老师们议论纷纷,大喊这课没有发教了。
针对这次考试我们组织了教研活动,并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讨论的结论:这次语文试题不但没有超出语文加血的范围,它正符合当前的教学改革,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符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畴。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们组织了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攻关研究。我们首先研讨的课题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下面就我们的工作谈一下体会和做法: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
我们认识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课堂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远离社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单列,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点。从制度的目标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如果把课堂比作是“一掬水”,课外学习就是“江河湖海”,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才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认识。试验以来,六年级教师大胆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招牌,理解它的含义,同时在家长的支持下,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工记录店铺的名字和招牌,然后集中分析。县城比较大,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专程去收集。回到学校的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教室里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情景,看到他们因为有了独特的发现而自豪的神情,听到他们为了理解店名含义而展开激烈有趣的争论以及他们独有的评价。再如,五年级展开了“收集广告词”的活动等,都做得有声有色。
通过以上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语文的学习不在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教室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师走进了社会,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使师生体会到“语文和生活同在”,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课堂内部的整合,虽然也提倡与其它学科也沟通,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以“诗与动物”为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侧重的是收集和理解描写动物的诗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集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共60多条,让学生朗读、欣赏、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了审美情趣。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获取素材,创作自己的动物诗,领悟语文和动物的关系。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使用,也不应该有统一的现成的教材,那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人才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不同地区都有取之不尽和各具特色的语文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学校、家庭、社区是学习的摇篮,图书、报刊、影视作品是语文学习的宝库。城镇有城镇的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长处。城镇文化气氛浓厚,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况且,城镇的学生向往广袤的大自然,乡村的学生新奇于城镇的繁华,可以凭借多种信息渠道加以互补。
教师是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观,要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行为,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亲身体验,不断发展语文素养。
学生是综合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和受益者。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尝试运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或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各种活动,尽可能的挖掘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原则
鉴于小学年龄、认识特点和自主水平,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
第一阶段以教师“扶”为主;第二阶段以教师“半扶半放”为主;第三阶段则以“放”为主,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策划,制定计划和方案,这时的教师可就活动的可行性作必要的引导。总之,小学综合性学习要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尽可能的与学生共同参与。
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和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使综合性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当地的资源不足。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实践。要面向全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主动实践、积极实践、乐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交流也是语文综合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重要环节,要避免综合性学习只见头不见尾,重安排、轻交流的现象。交流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成果,如实物、图片资料、书面总结、研究报告等。通过集体交流,创设互动的平台,展示学习的过程,释放学习的情感,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五、制定切实可可行的综合性学习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其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要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强调的是学会,而非一定要学会。如开展“探寻月球的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探索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解开多少月球之谜,而是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徜徉于月球文化的殿堂,漫游于古诗文的王国,经历一次科学的探究、问话的洗礼。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侧重于是否主动的发现问题,是否积极地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来探究问题,是否根据已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运用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如何,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如何等。
综上所述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体会和不成熟的做法,我们的工作思路是:选出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针对学校条件和课题要求由攻关小组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研讨,根据研讨的思路和成果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肯定、修改、补充,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在学校推广,一点带面。这条思路简单的说,即:定题——学习——研讨——实践——总结——推广。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只是个起步阶段,我们将再接再厉、刻苦专研、踏实工作和全国的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