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教学设计
(2009-10-27 20:49:46)
标签:
祭祀泰山礼仪杂谈 |
分类: 论语教学 |
《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了解意思。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前一节课学习的五则《论语》。
2、导入课题。
(二)朗读今天学习的四则《论语》
1、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两遍,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老师的范读修正自己的读音。
3、学生连续齐读以下几个字三遍:女
4、老师再次范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这四则《论语》画好停顿。
5、学生根据自己画好的停顿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争取读准停顿。
6、全班齐读这四则《论语》,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准确。
7、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停顿不正确的领读两遍。
(三)理解这四则《论语》的意思
1、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上述词语的理解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旅: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救:解救、劝阻。
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子。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白底子的可贵。
征:证实、考证。
4、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则的意思。
5、指名学生说说每一则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3.6: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
3.7: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
3.8: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四)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这四则,加深对意思的理解。
2、全班再次齐读一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