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二2.5——2.8》教学设计
(2009-05-15 16:51:30)
标签:
问孝父母杂谈 |
分类: 论语教学 |
《论语·为政篇第二2.5——2.8》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5——2.8》,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2、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是母亲节,这是全世界妈妈的节日,你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3、大家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大家看这个“孝”字(板书: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扶着老人行走,多么形象啊!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甚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多么重视孝道!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孝道的呢?
4、指名说说自己对“孝”的理解。
(二)学习第一则
1、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很多了,并且熟悉礼节。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啊。”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果然拜了孔子为师。有一次,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2、请大家看第一则。先听老师把这一则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注意听好读音和停顿。
3、老师范读这则两遍。
4、老师简单介绍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5、大家自由地把这则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6、全班齐读一遍,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如有不正确的,及时给予纠正。
7、指名三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8、在这则《论语》中,孔子认为什么是孝道?
9、学生讨论: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孟懿子之间的对话告诉樊迟?
10、指名汇报讨论的结果。
11、教师归纳点拨:孟懿子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他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的朋友,孔子非常尊敬他,所以回答问题非常含蓄,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由孟懿子自己去体会。但是他又想到孟懿子未必会懂,所以就借樊迟的口去慢慢传话,作间接的教育,所以就有了孔子和樊迟在车上的一段对话。
12、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说。
13、大家一起再把这则朗读一遍。
(三)学习后三则
1、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可是他们在向孔子请教孝道的时候,孔子每一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他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后三则。
2、自己自由地把这三则朗读三遍。
3、全班一起把这三则朗读一遍,老师相机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
4、现在我们已经熟读了这三则,下面请大家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试着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5、在理解这三则的意思时有什么困难吗?
6、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困难适当给予点拨,引导他们体会每一则的意思。
7、学生再次与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意思。
8、指名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9、讨论: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关于孝道的回答都不一样呢?
10、指名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11、教师归纳:孔子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老师,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这就需要孟懿子自己去体会了,作为一个从政的人,不违背自己的父母,按照礼节去侍奉父母,这是孝道,但是能够视天下人为父母,不去违背人心,这才是大孝、真孝;孟武伯是一个霸道无礼的世家子弟,不能体会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就告诉他,要去体会父母看到孩子生病时的那种担心、忧愁,将来如果要从政,要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子游和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就从更细的方面去引导他们:孝顺父母,除了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从心底里敬爱自己的父母,脸色上要愉悦和婉。
12、从这里,大家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聪慧,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四)联系实际
1、读着孔子关于孝道的这些言论,大家是不是想到了自己?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
2、指名说说自己对父母的孝顺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应该怎样改进。
3、是啊,我们常常认为父母爱我们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也常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可是在享受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同时,我们也常常忘记了父母也需要爱,常常忘记了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重新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吧!让我们再次重温孔子的教诲,让它们牢记在我们的心中!
4、学生一起朗读这四则《论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