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2011-05-02 20:42:00)
标签:
合水等高线等高距地物地形图杂谈 |
一、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地物在地形图上用地物符号表示。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原则是:凡是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则将它们水平投影位置的几何形状相似地描绘在地形图上,如房屋、河流,运动场等。或是将它们的边界位置表示在图上,边界内再绘上相应的地物符号,如森林、草地、沙漠等。对于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在地形图上是以相应的地物符号表示在地物的中心位置上,如水塔、烟囱、纪念碑、单线道路、单线河流等。
1、地物符号的分类
(1) 依比例符号─面状或带状符号
这类符号用轮廓线表示其范围,轮廓形状与实地平面图相似,缩小程度与成图比例尺一致,轮廓内用一定符号(填充符号或说明符号)或色彩表示这一范围内地物的性质。
(2) 半比例符号─线状符号
例如:各种境界、电力线以及宽度不能依比例表示的道路、河流等,即用此种符号表示。符号延伸方向可按比例尺缩绘,而宽度只能按《地形图图式》的规定表示。
(3) 不依比例符号─独立符号
重要或目标显著的独立地物,如面积甚小,不能按成图比例尺表示时,须用一定形式与一定尺寸的符号表示,称为独立符号。此种符号只能表示物体的位置和意义,不能量测物体的大小。
表6—2为上述三种地物符号表示地物的形式。
二、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地形图上所表示的内容除地物外,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是由地球本身内部矛盾运动(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因此,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多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了这种规律性,然后采用恰当的符号,即可将它表示在图纸上。
1、地貌的基本形状及其名称
地貌虽然千姿百态,比较复杂。但一般可归纳为五种基本形状:
(1) 山
较四周显著凸起的高地称为山,大者叫山岳,小者(比高低于200米)叫山丘。山的最高点叫山顶,尖的山顶叫山峰。山的侧面叫山坡(斜坡)。山坡的倾斜在20°~45°的叫陡坡,几乎成竖直形态的叫峭壁(陡壁)。下部凹入的峭壁叫悬岩,山坡与平地相交处叫山脚。
(2) 山脊
山的凸棱由山顶延伸至山脚者叫山脊。山脊最高的棱线称山脊线 (或分水线)。
(3) 山谷
两山脊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两侧称谷坡。两谷坡相交部分叫谷底。谷底最低点连线称山谷线(又称合水线)。谷地与平地相交处称谷口。
(4) 盆地(洼地)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叫盆地。最低处称盆底。盆地没有泄水,水都停滞在盆地中最低处。湖泊实际上是汇集有水的盆地。
(5)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山脊处,形状象马鞍形,称为鞍部。
地球表面的形状,虽有千差万别,但实际上都可看作是一个个不规则的曲面。这些曲面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倾斜的平面所组成,两相邻倾斜面相交处即为棱线,这些棱线称为地貌特征线(地性线)。山脊和山谷都是棱线,如果将这些棱线端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测出,则棱线的方向和坡度也就确定。
在地面坡度变化的地方,比较显著的有:山顶点、盆地中心点、鞍部最低点、谷口点、山脚点、山坡坡度变换点等,都称为地貌特征点。这些特征点和特征线就构成了地貌的骨骼。在地貌测绘中,立尺点就应选择在这些特征点上。
2、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等高线法。等高线能够真实反映出地貌形态和地面高低起伏。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图6-3中,有一高地被等距离的水平面P1、P2和P3所截,在各平面上得到相应的截线,将这些截线沿铅垂方向投影(即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便得到了表示该高地的一圈套一圈的闭合曲线,即等高线。所以等高线就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也就是水平面与地面相交的曲线。
(2)等高距及等高距平距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知道,等高线是一定高度的水平面与地面相截的截线。水平面的高度不同,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程也不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地形图了解实际地貌的形状,是通过等高线的形状和等高线平距的变化来实现的。在同一地形图上,等高距是一个常数。而等高线的平距随地形的陡缓而变化,地势越平缓,平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反之,平距越小,等高线越密,地势越陡。因此,由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判断地势的陡缓。而地貌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等高线的形状看出来。
在同一比例尺地形图中,等高距愈小,图上等高线愈密,地貌显示就愈详细、确切。等高距愈大,图上等高线就愈稀,地貌显示就愈粗略。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等高距愈小愈好。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等高距很小,等高线非常密,不仅影响地形图图面的清晰,而且使用也不便,同时使测绘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等高距的选择必须根据地形高低起伏程度,测图比例尺的大小和使用地形图的目的等因素来决定。必须指出,在同一幅地形图上一般不能有两种不同的等高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