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事实,媒体是无良还是无知?
(2010-03-30 10:01:45)
标签:
无良南方都市报一份善事刘德华睢宁县文化 |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有公开发布信息的权力,于是在众多媒体相互竞争的市场中,也就出现了信息的饥渴症。当缺少信息、缺少竞争能力时,媒体就会创造出一些惊人的信息来吸引眼球和观众,借此来扩大阅读量或点击率。
当然更有记者之间的竞争,他们都在竞争中更想成为“名记”,也会有巨大的创造能量,将自己与名人、明事、名言联系在一起,制造一些题不惊人誓不休的新闻标题和曲解事实的编排。最近,正在推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睢宁县变成了他们的目标。
作为一项借用西方银行信用经验、尝试社会管理的新制度,就像央视女主播李小萌所说的那样,这是“公民信用评级,好人将优待”。然而,在大名鼎鼎的《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这种有益的创举便活生生变了味道。
我不得不承认,《南方都市报》是一份好报纸;但是一份好报纸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标题党的陋习。为求关注不惜手段,为了轰动哗众取宠,这是我们整个媒体行业的通病。在《南方都市报》的身上,这一点同样明显。仔细阅读这个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小标题明明是“给公民信用打分”,却在主标题上“漏”了“信用”二字,变成了“给公民打分”;信用征集的对象明明是“大众”,既有“民”,也有“官”,但到了主标题上只剩下一个“民”字。我想这样的错误,绝非不小心,而是刻意为之。因为这样一处理,给我们的感觉便是官民对立,新闻点马上来了,关注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对于这样的举动,我忽然想起当初汶川地震的时候,刘德华所受的遭遇来。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刘德华连同冯小刚等内地明星,率先表示“每人先娟十万救灾”。结果在媒体的报道里面,便纷纷成了堂堂天王“只”捐十万等负面消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不仅诋毁了刘德华为灾区做贡献的努力,也让有心做善事的人感到齿冷。
刘德华明明是做善事,结果被媒体讥讽;睢宁县明明是为百姓做事,结果就成了官民对立。我们“伟大”的媒体们,就是具有这样颠倒黑白的能力。但是我们不仅要问:为了关注度而出卖良心,这不是媒体的无知,乃是他们的无耻。新闻报道要讲究“客观”、“真实”,而如果偏离里这两点,公众还凭什么相信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