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21年6月1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老家有两处房子,分别称作东院、西院。
东院那处房子与我的大伯家为邻。那所房子盖的比较早,翻盖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房子原先是土坯房,1974年开春作了翻建。当时前来落忙的乡亲们在空地上,垒砌了一座土窑。土窑并不高,窑的四周码放脱好的砖坯(砖坯是在附近土坑取土脱出来的),砖坯之间的缝隙里堆着煤球,窑底部是用砖打的基础,隔一定距离便留出一个孔洞,这些孔洞其实就是灶口,里面可以用劈柴烧火。
记得当时烧窑的时候,正是在夜晚,我还到窑边看大人烧火,恍恍惚惚记得还有人用鼓风机吹灶口,里面的火苗很旺,有时会串出灶口来。窑烧好后,我曾与哥哥姐姐们一起搬砖。三姐那年只有15岁,她一趟趟搬来搬去,都给累得岔气了。我因为那年只有10岁,父母并不指望我干活,所以,我搬砖也只是为了好玩,当然不会有三姐的感受了。
过去老家盖房子都要请“忙活人”。忙活人都是邻居中的有经验者(如木匠和瓦匠)或壮劳力,他们与主家关系较好,只是尽乡亲之间互助的义务,并不取分文报酬。盖房期间,我家里要负责三顿饭,另外,要有白开水,同时要管烟抽。当时机制卷烟实行凭票供应,一年也供应不了几盒烟卷,所以家里只得预备自己种植的烟叶子。
平常家里都是粗粮,但给忙活人的三顿饭却都是细粮,有烙饼、馒头,还有白米干饭。因为是初春,菜的品种少得可怜,除炒大白菜外,还有烩豆芽、烩豆腐等。炒白菜要用酱豆腐炝锅。当时,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家家户户很少能吃到肉。但在盖房子的最后一天中午,母亲却安排一炖猪肉炖粉条。这是答谢忙活人的最高礼遇。
房子盖得很快,三间青砖房子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盖好了。 西院没翻盖之前,是一处在老家很普遍的“穿靴戴帽”式样的房子。这种式样的房子,其基础是青砖,中间是土坯,接近房顶仍然用青砖。农民把社种式样的房子形容为“穿靴戴帽”,这倒是很形象。
有一年,父亲在园子种了一排排的转莲(向日葵),到了秋天,满园的黄花香,沁人心脾。这一幕情景至今仍时常出现在梦中。
1976年夏季的那场地震,使西院的房顶受到破坏。晚上睡觉,透过屋顶的漏洞,可以清晰地望到天上的星星。由于家里没钱,房子一直没有进行维修。一直拖到了1983年,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家里稍稍富裕了一点,于是,在三哥主持下,将这所老屋作了翻建。4年前,二哥又将东院的青砖老房再次作了翻建。从此,那两处令我魂牵梦绕的老屋就只能留在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