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成都著名作家朱晓剑先生的美文:乡村记忆中的老物件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1年1月25日《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署名:朱晓剑
天津问津书院办的《问津》杂志很有特色,每期一个主题,聚焦天津人文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别具趣味。我收到的《问津》杂志中,有一期的主题是“武清乡村老物件”。
武清区位于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中心点,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誉。从这儿看,是值得一写的地方。
作者侯福志老师,我曾在天津的旧书摊上相遇过,他就是武清人,可见写的是亲历的地方史。
侯老师在自序里说:“2016年秋天,我去三姐家串门。三姐告诉我说,她们村最近一两年就要拆迁了。她知道我喜欢收藏老物件,就让我到厢房看看有没有需要的。我在厢房里一下子就发现了好多东西,有梳妆镜、耗子夹、人工钻、老相片框、月饼模子,还有她家的‘大铁驴’。这些东西多已弃置不用,若不抢救出来,很可能就灭失了。于是,我让外甥帮我进行清理,并请他到邻居家再替我搜罗一下,把他们已经没用的老物件,全都给我弄过来。外甥很用心,不久便把一大堆老物件送到我家里。”
侯老师收集这样的老物件在今天来看也是有着许多价值的,至少可以让我们走进天津乡村的“旧时光”吧。在这本《武清乡村老物件》中,侯老师用66篇文章,记录了66件老物件,大致分为生活用品、穿戴用品、文化用品、娱乐用品、装饰用品、生产用品等类别。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乡村生活的各种用品。
每一件老物件都见证了乡村的变迁。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它们固然已经不再发挥作用,却已经是乡村记忆的一部分了。
这让我想到,时下的乡村热衷于打造村史馆、村博物馆,像这样的乡村老物件,虽然看着和邻村相差不是特别大,但对一个村庄而言,却是具有唯一性,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如果将这些老物件汇集起来,也是难得的生活史。
不过,由于档案意识不强,或者说对老物件的价值缺乏认识,想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比如在乡村,当新房子建好之后,老旧的家具、物件等,因为没有用处,就丢弃了。可是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变迁,也见证了乡村的变化。我想,在我们城市的社区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老物件遗存呢?是不是社区在打造历史场馆的时候应该收录这部分内容呢?
侯老师的这种生活细微记录,实际是一种“另类乡村历史”。人随着年龄增长,怀旧渐成常态。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只是“怀”而已,可他还肯花费时间,把这些“旧”记录下来,这不但是时代的有心人,而且是历史记录者。现在看来这类资料的挖掘、整理还是大有必要的。
现在看来,这些细微工作也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倘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多一些这样的老物件、民俗等内容的整理,也是极具价值的事情。毕竟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发展,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也需要这样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