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野的“津味小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原载2020年7月20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署名:侯福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山野已是津门知名的报人、小说家。关于其生平,目前学界知之甚少。二吉(即张吉人,与李山野是报馆同事)所发表的《李山野》一文(刊于1942年9月10日《新天津报》)中有过一点介绍,可帮助我们了解彼时李山野的生平与创作。
按照作者的介绍,李山野本名李治心,李山野为其发表作品时常用之笔名。“山野”本为“三爷”之谐音,因李山野在家行三,故时人称之为“三爷”。李山野时在《天声报》任副刊“乐园”的编辑,自30年代初开始,他便开始创作以描绘天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津味小说”,诸如《情人梦》《秋水天长》《红了樱桃》《西窗绮梦》《红粉少年》《津沽春梦》《沽水情痕》《红豆相思记》等,并均在各家报刊上连载。他“写社会世故,很细腻的,仿佛都是由经验中得来的,著作十余部,都是读者们欢迎的。”按照二吉先生的描述,李山野有一点近视,还有一点耳聋,但看上去显得很年轻,“一点也不像他的年龄,刀尺(捯饬)着衣饰,仍存在着三十左右岁的风度,是一位正在活跃的报人。”
关于李山野“津味小说”的特点,时人评价颇多。如《红豆相思记》,《新天津报》在广告中这样介绍:“章法新颖,笔调悄丽,取材珍奇,穿插渲染别出心裁。” 关于《秋水天长》,《新天津画报》的评价是:“情节婉转,描写生动,极尽哀感顽艳之能事。”
《沽水情痕》是李山野津味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被时人最推崇的社会言情小说。它以1939年的天津水灾为背景,描写一双村童姑在都市的不幸遭遇。这一双村童村姑,因向往都市的虚荣,而由农村挤入都市谋生,不料当他们来到都市之后,恰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民不聊生的时刻,这一对苦人为了生活,被迫流落到都市的黑暗角落,从此陷入泥淖。后来虽至获救,匪人亦被判囚,而“被剥夺去‘纯洁’的人儿,终于饮恨牺牲了。”作品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及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不堪卒读。
《沽水情痕》对水灾的描写十分真实,尤其是写人们为避水逃上屋顶,而被雨浇日洒时的情景,不啻为一部形象化的史料,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这夜,人们都怕下雨,偏偏的天公不作美,涮涮的下了一阵大雨。人们无处躲避,只得任其淋着。有的有柄雨伞或洋伞,支柱了起来,淋得还轻些。也有用衣被等物蒙在上面,才不臻淋得像落汤鸡一般了。人们好容易待天色明亮,雨已止歇,立刻呈现出一片晴空,但太阳却又蒸晒上来,它的烈焰十分毒热,好不难过。人们又重将挡雨之物,遮蔽阳光,虽然如此,但已莫不炙得头顶冒油,顺了耳朵向下流。浑身更是淋得透了。于是个个人的心里,又都在默盼,浮云轻过,以便享受片刻的阴凉,但这浮云的面积太小,为时也暂,不久即过,依然被洒得不舒服,然而向远处一望,白云万里,幻作苍狗,又如千峰叠翠,曾便泼墨,可惜这时方寸已乱,有谁能领略这诗人的情绪......”
有意思的是,这部绘影绘声、出神入化而布局绵密的小说,还被搬上了话剧舞台。据1942年6月的《天声报》载,奎德社编剧人乔炳勋已将《沽水情痕》分幕改编为剧本,不久即由著名的露克话剧社进行公演,其中霍克家、陶露萍两位主角分饰剧中一双可怜的村童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