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嫂子

(2020-07-03 19:47:21)

6月30日下午,我在武清亲属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则信息,这则信息是由我的大哥发出来的,内容很简单:大奶奶石秀荣今日下午5点25分逝世。

虽然我的心里已早有准备,但当真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就在2个月前的一天,我的三姐曾给我打来电话,她告诉我说,大嫂子的病情有加重的趋势,估计快不行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妻子立即赶赴杨村大哥家去探望,当时只见大嫂子与平时爱说的她已判若两人。她躺在轮椅上,身边是大嫂子的亲属,还有家人。大哥看着大嫂子大声说:“四伯、四婶来看你了,你还记得吗?”大嫂子点了点头,但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据大哥说,在医院已作了检查,现在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头上,因此压迫神经,现在已不能说话了。

5年前,大嫂子突然得了卵巢癌,经手术后又进行了几个疗程的化疗,当时状况还是不错的。这中间,经大哥和我的侄子、侄媳的精心护理,大嫂子的病有向好的趋势。这样一直维持了四五年。大哥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头尚好。他照顾大嫂子可谓无微不至。我的侄子、侄媳非常孝顺,平常经常过来探望并一起照顾她。今年早些时候,大嫂子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实际上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转移。病人痛苦自不必说,我的大哥,还有侄子、侄媳也都跟着遭了不少的罪。这半年的时间里,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痛苦的氛围之中。

一直到前天下午,大嫂子终于没有再延续她的生命,在一个燥热的下午撒手人寰。

大嫂子是石各庄人,生于1951年。她年轻时长得非常漂亮,在农村算得上百里挑一的。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大嫂子,还有后来进门的二嫂子,她们都是非常美丽的女人,再加上大哥、二哥年轻时也都很帅气,所以村里人都很羡慕我们家。

大嫂子不满70岁离开人世,确实令人惋惜。尤其是当下,家里经济条件远比过去好得多,而且她的大孙女上了高中,前几年她又得了一个大孙子,本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老天爷太不公平,偏偏让她过早地走了。

大嫂子这辈子其实也是很不易的。在她18岁的时候,经人介绍,与我的大哥订了婚。订完婚不久,大哥就参军入伍,一去就是8年(在铁道兵部队当文书)。记忆中,这期间,她好像也没到部队探过亲。每年春节的时候,父亲把她接到我们家里住上几天,由家人替大哥招待她。现在回想起来,这8年苦等的时间实在太漫长了,若是现在,热恋期的青年男女,对于这种天各一方的生活状况,可能是难以承受的。但那时候,大嫂子并没有怨言,仍然深爱着我的大哥。直到8年后,大哥第一次探亲,这漫长的“八年抗战”才终于见到了曙光。

在大哥28岁(大概在1978年)那年,也就是订婚9年之后,二人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是在老家办的,大哥那个时候在部队还只是一个连职干部,但在农村人看来,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结婚后,大嫂子有一段时间随了军,并且在部队生下了我的侄子。没过几年,大哥就从部队转业,转业时他已经是营职干部了。先是在河北省兴隆县,后来被分配到了武清县委宣传部,从此就在杨村定居,结束了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日子逐步稳定下来。

记得大嫂子刚结婚那阵,她是一直住在李各庄的。我那时候还小,只有十多岁。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分家,所以我和大嫂子每天都一起吃饭。因为是大锅饭,婆媳之间免不了会产生一些矛盾,但我们这个大家庭总体上还是比较和谐的。大嫂子说话声音非常好听。李各庄离大嫂子的老家石各庄虽然只有8里之遥,而且又同属一个公社,但两个村子的人说话口音明显不同。石各庄人把很多字的一声读成了二声,比如“妈”字,李各庄人念一声,和普通话一样,听起来比较硬。而石各庄人读二声,听起来感觉比较柔和。大嫂子的口音保留了石各庄的特点,发音慢且柔,听起来非常舒服。

1979年我考了黄花店中学。我的老家离学校只有六七里地,当时,村里没有小伙伴,平常都是我一个人走着土路上下学,所以,那个时候感觉这段路非常遥远。尤其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刺骨,再加上披星戴月,上学的路显得异常艰难。转年,也就是我上高二的时候,李各庄又有几个同学考上了黄中,这其中有侯志田、郭继海等两个好伙伴。当时,我们家里还没有自行车,平时,我都是搭坐志田或继海的自行车一起去上学的。后来,大嫂子买了一辆自行车, 印象中是一辆粉色的(好像也是半旧的)。有一次她跟我说,你可以骑这辆车去上学,省得总坐人家的车。我当时心里既高兴,又感激。从此,我上学基本上就骑自行车,再也不用为走土路发愁了。

1981年,我考入长春地质学校,当时我每个月的助学金只有12元钱,也就勉强够吃饭的,其它开销,就需要家里寄钱,那个时候,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钱,我就给大哥写信要钱,大哥大嫂他们没有一次驳过我,总是给予最大的支持,最多一次给我汇过来50元钱,相当于大哥当时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寒暑假的时候,我有时到杨村大哥家去,每次她都给烙白面饼,并炒上好几个菜。要知道,改革开放之初,粗粮都还不够吃,白面也就更紧张了,能够吃上白面饼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若非大哥大嫂支持,我在学校的生活也许会更艰苦。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唯愿嫂子在天堂里一路走好!

大嫂子

大嫂子

大嫂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