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与方地山的翰墨因缘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刘云若专区 |
原载2020年3月2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刘云若是沽上著名小说家,20世纪20年代末,他在担任《北洋画报》主编的时候就与方地山相识。那个时候,《北洋画报》创办人冯武越经常在报馆举行诗酒之会,风趣幽默的刘云若以及当时颇有文名、并被称之为“联圣”的方地山(尊称大方),经常在宴会上相聚,二人之间意气相投,惺惺相惜,且相互视为知己。他们之间曾有互赠诗联的佳话,一时传为美谈。
20世纪30年代,刘云若《春风回梦记》在《天风报》上连载后,使他的小说风靡津沽,一时洛阳纸贵。大方非常看好比自己年轻将近30岁的刘云若,对他的才情大加赞赏。曾赠对联一副。上联是:“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下联为:“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上联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似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话;下联化用屈原的《楚辞·山鬼》中的“既含睇兮又宜笑”“若有人兮山之阿”两句诗。上下联嵌入“云”“若”二字,其中上联反映了刘云若“出世”思想,以及不与世俗合流的生活志趣。下联概括了刘云若伟岸而又鹤立独行的外貌及精神品质。联语寓意深刻,且信手拈来,浑然一体。尤其是大方把刘云若比作陶渊明、屈原,足见其对刘云若才华与志趣多么推崇备至。
刘云若同样欣赏大方的长者风范与生活情趣。著名报人、作家王伯龙撰写了一篇题为《郭啸麓书小凤帖 刘云若赠大方诗》的小文(刊于 1937年1月18日《新天津画报》,曾提到了刘云若为方地山题诗的轶事。
1936年3月31日,王伯龙在天津法租界29号路(今山东路)丰泽园饭庄举办“星二诗会”(每周二文人聚会一次)。参加活动的有诗人赵元礼(号藏斋)、郭蛰云(名则沄、号啸麓)等沽上名流。当时,郭蛰云最后一个到达,进饭庄之后,即对众人言:“方地老今晚恐难参加矣。”大家惊问其故,郭氏云:“地老第六姬人小凤之疾革(指病重)矣。今晨晕绝数次,群医束手,刻正筹办后事,安得遽来耶?”众人听后皆唏嘘不已。方地山性格开朗、风趣幽默,人称当代的东方曼倩(即东方朔)。每次聚会,他都是核心人物,每每不可或缺的。少了方地山,聚会就会减色不少。郭氏知道大家着急,于是让饭庄服务生找来纸墨,在书笺上写下了“凤兮若何,公能来否。方大爷地山”十三个大字,委派服务生帮忙去“探投凤居”,服务人员尚未出门,即闻说大方先生已到。于是,众人赶紧到门口迎接,并“亟叩凤状”。大方捻髭强笑道,“凤兮凤兮,何德之哀也。往既不可阻,只好听其飞也。”大方达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的学问修养,迥非常人所及。众人闻言,由唏嘘变成为赞叹。席间,赵元礼对众人述及,刘云若亦曾赋赠大方老旧作一绝,诗云:“燕燕莺莺笑捋须,残年细字夜深书。不知泉下乌龟老,解识先生墨卖无。”概括了这位游戏红尘、幽默睿智而又健康长寿的老人形象,“洵推绝唱”。郭氏闻听了赵元礼的叙述之后,亟击节叹赏,执笔抄录一遍,并将“夜深书”略作修改,变成了“费功夫”,使原作蕴籍风流之妙达到极致。席间,某君忽问赵元礼,“君曾主江南学政,倘云若以是诗应试,当获首选?”赵元礼点头称是。王伯龙亦推崇刘云若,认为刘云若才情绝艳,既有潘安之貌,又有宋玉之才。大方老所作联语,对刘云若评价恰到好处。
“星二诗会”结束不久,王伯龙即将郭氏所书刘云若绝句制版影印,并拟在由其主编的《新天津画报》(《天风报》前身)副刊上发表,“嗣事冗未果”。数月后,大方先生亦归道山,值同人公祭于“东兴楼”饭庄,因关乎方地山与刘云若之间的翰墨因缘,所以,王伯龙特意记下了这段掌故,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文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