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掌故:鱼市庄张氏家族三副对联
(2020-03-03 07:30: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武清掌故
闲翻旧书,在《天津楹联》一书中,看到了一则有关武清的掌故,读来颇为亲切。
据作者介绍,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京津一带沦为日寇统治区。“有志之士起而执干戈以卫国者有之,无耻之徒卖国求荣者亦有之”,而武清县鱼市庄村(今属黄花店镇)文人张玉树,未能如前者一样铤而走险,亦不甘与后者同流合污,乃书楹联三副于庭,以明其洁身自好之志。
第一副是院门联。上联是:岂有文章惊海内;下联为:从无书札到公门。
第二副是门心联。上联是:黄菊绕径;下联为:青山当门。
第三副是内室联。上联是:无事且静坐;下联为:有福方读书。
第一副对联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可以解释为:我哪里会有可以名闻天下的文章?因为我从来没有给朝廷投过书啊!在日伪当道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不与日伪政权为伍,不会为日本侵略者做事,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联取自杜甫《宾至》中的诗句:“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该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应当是名地位较高的官员,他闻知杜甫有大才,所以要“三顾茅庐”。但因为道不同,诗人并不想为其所用,故只是对来访的官员礼貌性地表示了谢意。张玉树先生很推崇杜甫的节操,故化用这句诗,题联于院门,以昭示于人。
第二副对联的表面意思是:院中的小路环绕着黄色的菊花,影壁上的青山犹如一扇大门。初读这副对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宁可躲在家里与世隔绝,也不愿出仕与当政者为伍的政治态度,反映了爱国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精神境界。
第三副对联体现了老子无为的思想。“无事且静坐”,是说在闲下来的时候,要静坐,静坐不是单纯地坐着,而是静思、反省,尤其是在祖国疆土被敌人蹂躏的时刻,更需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是为什么,灾难深重的祖国横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老子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社会动乱、国家沉沦、百姓遭难的现实状况,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在于统治者的“有为”,所以,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过于迁就日本侵略者,一味采取投降政策,使得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进而发动了七七事变,打响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所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既然不能扛枪上战场,又不能与日伪政府为伍,那就只能躲在家里,在书中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考虑到日伪政权对乡村进行奴化教育的现实,作者认为能够在家里读书,可算是一种幸福的事情。由无为到有作为,看似简单的一副对联,折射的则是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一种情怀。
张姓乃为鱼市庄村望族、诗书传家,祖籍为浙江省秀水县(今嘉兴市)。据闻其祖先于永乐年间由南方“随龙而来”,故张姓世代有才人出。其先人的“雍阳世泽,秀水家声”的联语,便是张姓家族辉煌历史和良好家风的写照。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