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裤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20年2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署名:侯福志
我因为有收藏的爱好,至今家里还有一条上世纪80年代的喇叭裤。
上世纪70年代,农民的衣服大都是绿色、灰色和黑色。面料就是棉布,好一点的是涤卡布。多数人的衣服是带补丁的, 尤其是在臀部和肘部,因为经常干活儿受到磨损,所以这几个部位都要打补丁。那时候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衣服上都有补丁。我刚穿补丁衣服的时候,心里总觉得很难为情,但看到周边同学都穿打补丁的衣服,也就变得越来越坦然了。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同学们都要列队。这样,前面同学裤子上的补丁便会映入眼帘,后面的同学有时候发笑,前面的同学就敏感多疑。下课后,补丁的艺术性和花色图案都会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改变。其中在穿着上,补丁衣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外,做衣服的布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记得,一开始出现的是“的确良”,后来涤卡布就普遍了。过去,只有城里知青才穿得上的“劳动布”,也在农村时兴过一阵子。紧接着,又出现了西服。1982年暑假结束后, 我回东北上学之前,顺便到天津劝业场逛了逛,花了15 元买了一件蓝色西服。到了长春后,就每天洋装穿在身,结果常被老师批评。有一天晚上,老师到我们住的宿舍里,当着大家的面对我说:“你这算什么样子,奇装异服,哪还有学生样?”我先是不服气,后来怕老师生气,马上就承认了错误,但第二天,西服还是照样穿,因为我除了这件衣服,没有第二件。心里便自我安慰,张明敏不是唱过“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吗。就这样,我开了先河,成为班里第一个穿西服的人。第二年年底,我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挣了工资,买衣服也更加时髦。我记得买过“三接头”的皮鞋,不久街上开始流行喇叭裤,我自然也穿上了“流行色”。
上世纪80年代,是追求时髦的年代,时髦东西迭出。我刚毕业那阵儿,地质队里有两个高个男青年,他们是天津市区人,每个人都留着长头发,穿着喇叭裤。看上去笔直挺拔,让我十分羡慕。1986年底,我被局团委调过去工作,因为总和时尚青年打交道,我也开始赶起了时髦。不仅穿着大喇叭裤,而且留起了特别长的头发,走在大街上,常常引起人们注意。但这股风刮了也就六七年,到了1990 年前后,大喇叭裤就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特别瘦的萝卜裤。我那时接着赶时髦,也买了一条这种裤子,配上当时流行的烫发,可谓是“风流倜傥”。再后来,大街上穿啥的都有,也很少再有特别流行的,待我结婚之后,便不怎么关注时髦的服饰,反而把关注点集中在追星上。凡是影星、歌星、主持人, 都进入了我的剪报夹,这些剪报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从补丁裤到喇叭裤,我度过了苦涩的少年时代;从追时髦到追星,我又度过了快乐的青年时代。如今,不经意间,我已步入了中老年队伍,往事真是如过眼云烟啊!(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