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山霞社”成立始末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评戏“山霞社”
据1931年12月31日天津出版的《益世报》载,“评戏班山霞社成立”。有关“山霞社”的成立须从头说起。
1923年,以武清县王庆坨艺人李金顺、花莲舫为主演的“金花玉班”(名字取自二人姓名)在天天舞台演出。因与该舞台经理吴万祥产生嫌隙,李金顺一气之下中止了演出合同,转而到南市的一家戏园演出。第一天的打炮戏是《马寡妇开店》,待演至中场的时候,吴万祥纠集打手30余人,蹿至戏园闹事。很多艺人被打伤,戏箱和行头亦被毁坏。戏园经理出面,请来了日本巡捕,李金顺才得以从后台侥幸逃脱。为避免吴万祥的纠缠,李金顺携戏班部分演员逃往东北,另一位主演花莲舫则离开了戏班,金花玉班就此解散。
刘翠霞是武清敖嘴村人,她刚出道的时候,不过十三四岁。在金花玉班给两位主演当配角。开始是在南市的聚华茶园演出。后来一度赴济南、大连、哈尔滨等地跑码头。金花玉班解体之后,翠霞成为主演,与原金花玉班部分演员一起继续在天天舞台演出。
1931年,应李华山邀请,翠霞赴大连影戏院演出。李华山是武清县落垈村人(今属廊坊市安次区),他是翠霞母亲沙氏的亲戚,因比翠霞父亲刘守忠小,故自称为弟。他本人是一位厨师,在一家西餐厅工作。因有拿手厨艺,且好交际,所以在大连非常有名望,人称“李三爷”。李三爷得知翠霞成名后,突发奇想,也想改行进入梨园界。他给刘守忠写了一封信,邀请翠霞到大连演出,并商讨成立戏班事宜。此时,刘守忠已回原籍武清,而翠霞一直在母亲沙氏和舅父沙致福的陪同下参加演出。沙致福看到李华山的来信后,极力主张赴大连。他认为,当初翠霞在大连学唱大鼓,曾败走麦城。而如今,翠霞已今非昔比,去那演出,一方面可以挽回面子,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在关外的影响。沙氏和翠霞很赞同沙致福的意见,不久便一起携戏班到了大连。评戏在大连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大连影戏院经理尚化亭,是梨园界颇具影响的人物,包括李金顺在内的很多著名演员,都曾在他的戏院里演出。他早就知道翠霞,且非常仰慕,每天给翠霞开出的戏份多达50元。据《翠霞秘史》一书载,翠霞在大连演出时,其受欢迎的程度“居然不在某一位要人之下。”
翠霞在大连演出产生轰动效应,李华山便借机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他认为,翠霞现在成主角了,完全可以成立自己的戏班,而且还应当有自己的品牌,并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支持戏班组建。有人出钱,翠霞自然愿意。何况,“李三爷”是亲戚,且很讲意气,这一点非常让人放心。经两家协商,由李华山出资并主持的“山霞社”在大连正式成立。与金花玉班一样,戏班的名字取自二位主持人的名字,意为有“山”做后盾,“霞”会大放异彩。
在民国时期,山霞社是天津卫规模最大、角色最整齐的演出团体。演员中有翠霞亲传弟子刘小霞、小翠霞(即新翠霞)以及著名小生桂宝芬等。文武场亦相当硬整,有张福堂的大鼓,张凯的大弦,王福田的梆子,贾玉田的大锣。山霞社成立不久,即由大连返回津门,在周玉田开设的福仙茶园演出,以《雪玉冰霜》《劝爱宝》《三节烈》等传统戏打炮,红极一时。此后,山霞社先后出演小广寒、下天仙、东天仙、大舞台等各戏院,甚至经常到京班戏所占据的北洋、春和、明星等大戏院演出,受到津门妇老的热烈欢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