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双龙桥原称西汉桥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19年11月1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雍阳史话”栏
署名:侯福志
今年夏季,受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任叶东所长委托,我作为“特约导游”,陪同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们考察了北运河武清段。期间,在考察杨村城区段时,年近八旬的武清地方史学者杜宝江先生,向专家学者们介绍了杨村双龙桥旧址的一些情况,引起了我对双龙桥的兴趣。考察结束后,我查阅了《天津公路史》《天津公路运输史》等资料,对双龙桥的建设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1921年,北京“筑路会”在修建京津大道时,为使这条现代公路能够全线贯通,同时修建了华北地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杨村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杨村镇北侧,横跨北运河,为京津通道的重要咽喉,于当年9月开工,翌年3月完工,历时7个月,耗资6.5万元(一说15万元)。据资料介绍,当时“筑路会”在杨村设置了施工机构,由村正陆稚秋主持,聘请比利时人担任工程师,主管技术管理工作,建设工程则承包给了天津营造厂,由营造厂在当地招雇瓦工、木工和其他服务人员。
双龙桥所在的北运河段,冬季枯水期宽35米,夏季洪水期可达50余米,水深在3至5米左右。大桥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下部结构是双排一组的钢筋混凝土桩柱,共两组,三孔,每孔长20米,桥身全长60米,桥下净高6米。上部为下承式系杆拱结构,简支梁桥面板,全部宽9.7米,其中车行道5.5米,两旁各设人行道2.1米,人行道外侧装有混凝土立柱横穿铁管的栏杆。因该桥系位于河西务至汉沟段之间的第一大桥,故建成后被命名为“西汉桥”。这座桥在车行道两侧与人行道间的位置上,各安装了3组半弧形的钢筋水泥拱架,由桥面至拱顶高3米,用系杆牵引桥面,以减缓桥面下大梁之压力,活荷载达5吨以上。由于大桥拱圈在桥面以上,每侧形成了3个半圆弧圈,故该桥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罗锅桥”。大桥建成后,杨村镇部分富商认为有碍本镇“风水”,所以在大桥两侧各加饰了一条龙,从此“西汉桥”被称作“双龙桥”。大桥建成以后,在桥西设立了护桥房,有路警护理,并收过桥捐,每辆大车过桥时须交铜元4枚,每头骡马要交铜元2枚,每头驴和每头牛要交铜元各1枚,行人过桥则不收费。
杨村双龙桥是华北地区采用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第一座公路桥,又因其规模较大、位置重要,故在民国时期赢得了“全国汽车路桥梁之冠”的美誉。随着双龙桥的建成和京津大道的贯通,使京津两座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由此提升了杨村在京津之间的重要地位,为杨村乃至整个武清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