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树屏与《小隐诗草》

标签:
文化 |
原载2019年9月2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
胡树屏(1850—1927年),名维域,著名儒商、诗人,天津元隆绸缎庄创始人之一,城南诗社成员,有《小隐诗草》存世,另曾出资襄助刊印《城南诗社集》。“家世创垂衣食足,诗书继绪子孙贤”是他一生及家风的眞实写照。
有资料说,胡树屏是天津人,似不确。其《秋风》诗句有:“千里关山明月夜,故乡犹思恰三更”说明,他的故乡一定是在很远的地方。据《小隐诗草·自序》载,“予八龄时,随父赴武清教谕任,即在署内习读。到任伊始,旧日门人来受教者甚多,予时尚幼,亦厕乎其间,不过虚应故事 。”11岁的时候,其父病逝在武清任上。“复从先兄受业。寻常玩歇,不知进取。迨至十五岁,始识读书有用,又悔根底太浅,未由深造。继因家计维艰,弃儒就商,然于文学之事,终不能无拳拳也。”
前文提到的“弃儒就商”,是指胡树屏在天津益泰昌棉布店当小伙计之事。因其有教养、有文化,且为人忠厚、机敏,故深得经理芮辅臣的赏识,他与孙烺轩同时被提拔为经理。1896年,胡树屏与孙烺轩合伙开办了著名的元隆绸缎庄。后又与他人合伙创办了元聚、元格棉布庄和晋丰银号,期间以企业盈利购置了大批房地产,成为天津知名儒商。1915年,与“敦庆隆”经理张向泉等共同发起组织天津绸布棉纱同业公会,被选为常务董事。1917年被选为天津商会会董。1922年春,因直奉战争爆发,“京津间,战争忽起。后又继以水旱。市面顿为减色。先生伤心世变。不愿以衰弱之岁,再履阛阓(huán huì,指街市)之场,乃遁而家居”。胡树屏终日在窑洼一带的北运河岸边层楼上安心静养。养病期间,终日以诗酒为乐,自1922年端午节开始,迄1923年12月,一年半时间内作诗500余首,由其家馆西席(私塾先生)、诗友成焕五整理,选择其中的268首结集刊行,按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诗句“小隐隐陵薮”(隐于山林)之义,取名《小隐诗草》。
《小隐诗草》分一、二两卷。其中第一卷,分“古风”“情景”两个部分,古风即古体诗,有4首七言古体诗。“情景”部分,主要是景物诗,共有117题119首诗作。成焕五在《跋》中云:“性之所發則爲情,目之所賞則爲景。觸景生情,因情寫景,二者相合而不相離也。先生晚年好靜,近水起樓,盈庭種樹,凡一花一卉,一鳥一魚,與夫船舶之往來,對岸之嘉植,觸之於目,感之於心,而發爲詩歌。流連往復,情見乎詞,洵風人之遺韵,名教之樂事也。” 第二卷,分“叙述”“感怀”两部分。其中“叙述”部分有56首诗作。按照成焕五所言,所谓“敘述者,皆先生自道生平,以及家人之瑣事,戚友之晉接,有所勸勉而作也。”“感怀”部分有89首诗作。所谓“感懷”,即为感怀国事。“先生年逾古稀,飽經世變,晚歲所遇,適當羣雄角逐,太平無期,而蒿目時艱,借諷咏以當勸慰,庶乎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是大有功於世道也。故名之曰‘感懷’”。
《小隐诗草》“皆先生自道生平,以及家人之琐事,戚友之晋接,有所劝勉而作也。”在诗作中,有作者儿时的美好记忆,有中元节(鬼节)携妻儿老小祭奠家慈的温馨画面,以及“我生七十气方长,忧患频仍两鬓霜”的感叹。但作者并未局限于儿女情长、家族琐事,相反,他时刻在关心时局、关注民生。如在《时事隐忧》一诗中,有“兵荒惯见何时了,气愤惟思即目平”之句,表达了希望消弭战争,实现和平的良好愿望。其他如《感国势》《天灾人害》等,均为感时伤怀之作。成焕五对《小隐诗草》作了高度评价:“通观全豹,类能脱口而出,不雕不琢,自鸣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