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楼四额题款之由来

(2019-07-01 20:22:47)
标签:

杂谈

鼓楼四额题款之由来


      原载2019年7月1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署名       侯福志

       天津鼓楼的四面门楼之上,分别刻着“拱北”“定南”“镇东”“安西”八个大字。游者不知就里,以为它是四个门洞之名。殊不知,这八个字是天津老城四座城门的旧名,并非鼓楼门洞之名。那么,为什么要在鼓楼四额之上要刻上城门的名字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旧时津城曾有“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之俗语。鼓楼因为年代久远,且原为旧时老天津卫的地标性建筑,所以,它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凝聚了天津人的家国情怀,将其誉为津门一宝实不为过。

        众所周知,天津设城建卫始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等人负责筑城浚池。起初的城墙为土制,明弘治年间(1493年),由山东兵备副使刘福主持,将城墙用青砖包砌,仍开设四个城门,门上建楼,“东曰镇东,南曰定南,西曰安西,北曰拱北”,并于十字街中心修建鼓楼一座。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以这四座城门为题,写下了《镇东晴旭》《安西烟树》《拱北遥岑》《定南禾风》四首旧体诗,这四座城门分别被其列为“直沽八景”中的四景。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城墙与壕沟毁损严重,经雍正皇帝准奏,由盐商安尚义、安岐父子捐资重修了城墙,并给四座城门起了新的名字:东曰“镇海”,南曰“归极”,北曰“带河”,西曰“卫安”。其中“卫安”,取自安尚义之姓,由雍正皇帝钦定,以示对安氏父子的褒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天津卫,并将城墙拆毁。鼓楼虽然保留下来,但早已是破败不堪。1921年,鼓楼开始重建,并于次年春落成。鼓楼一共三层,第三层因视线较好,故被消防队用于监视明火之用。中间为第二层,供奉着南海大士,关(云长)、岳(飞)二圣,以及天后圣母,天仙圣母等诸神位,并设有专人看守香火,每日有善男信女登临其上焚香叩拜,逢旧历之初一、十五及年节尤为热闹。

        最底部是“四孔穿心”的4座门洞,门额之上分别刻有“拱北”“定南”“镇东”“安西”等原四座城门的名字。关于这段史实,著名学者、报人刘炎臣在民国年间出版的《津门杂谈》一书中曾有记述。据他介绍,在鼓楼的第二层上,悬有木联一副,上联为“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是:“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原为清朝诗人梅小树所书,因庚子之乱时丢失,故于1921年重建时由华世奎补书。“华氏并于联上附书:‘乡先辈梅公撰斯语悬诸楼壁有年矣,经庚子之乱失去。客岁以楼基低仄,鸠工重修。今年春落成,碧瓦丹楹,焕然一新,乡人既取城门古名属余书楼下四面门额,并补制前联,以复旧观。嗟呼高敞依然,繁华日甚,读公斯语,不觉有动于中也。公名宝璐,字小树,诸生。壬戍夏(1922年)五月华世奎书并识。’”由此可见,将城门旧名书于鼓楼门额之上,并非是在给这四个门洞命名,而是借以表达津门百姓对老城墙的一种怀念之情。

        有趣的是,刘炎臣还曾记述了他第一次登临鼓楼的情景:“我虽生长津沽,而对津卫之鼓楼,直迄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始作首次之登眺,是不能谓为生平之一足资纪念者。登临其上,以目四望,全市形形色色,尽收眼底。不胜欣快之至。在楼之第二层,悬挂有大钟,据看守鼓楼上香火之窦秉臣谈,该钟重约三百斤,在从前每日撞钟一百零八下,声闻十余里。自天津城拆除以后,撞钟工作亦随之而停止。”上述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很大,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