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原载2019年4月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 侯福志
在旧时代,报纸副刊为图生存,必须去打广告。而且,为吸引读者注意,一些报纸的副刊往往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北洋画报》与《东方时报》“演双簧”打广告便是其中一例。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业颇为繁荣,每天市面上能够见到四五十种本地报纸,每家报纸都有副刊(时人戏称“报屁股”),如《益世报》的“益智粽”、《泰唔士报》的“快哉亭”、《大公报》的“艺林”、《东方时报》的“东方朔”、《华北新闻》的“津津缘”、《商报》的“杂货店”、《庸报》的“天籁”等,单从五花八门的副刊名称,便知道其竞争何其激烈。
1926年12月8日,署名子彦的作者在《北洋画报》上发表了《谈谈天津的报屁股》一文,对《大公报》的“艺林”大加赞赏,而对《东方时报》的“东方朔”则进行指摘。在作者看来,《艺林》副刊,内容丰富,编印讲究,“不愧为后起之秀”。“东方朔”自从吴秋尘接办后,“风头出得十足”。但“后来吴君一去,我就没有订阅,偶然购买一份,颇觉其不如前,大概是曾经沧海吧。”
子彥的文章发表后,署名伯贤的作者对此提出批评。作者“禁不住要提出两件事,给子彦君报告。”一是,“艺林”也有剪报的时候。如批评张孝若《哭父诗》的那篇文章,便是从上海《金钢钻》上剪下来的;二是,“东方朔”连载的长篇小说《新人笑》以及署名“鹿鸣”的文章,都是吴秋尘的作品。“子彦君既然崇拜吴秋尘,怎么又说他不如从前呢?由这两点看来,子彦君的批评,不有点感情用事么?”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上述文章发表后,无疑扩大了创刊不过数月的《北洋画报》的影响,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广告术。原来,《北洋画报》与《东方时报》都是奉系背景的报纸,前者的创办人冯武越,其夫人赵绛雪是赵绮霞(一荻)的姐姐(张学良之妻),后者主编王小隐与张学良是好友,而且王小隐与冯武越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1926年7月《北洋画报》创刊时,王小隐同时兼任《北洋画报》和《东方时报》的主编一职,所以,利用“东方朔”的影响扩大《北洋画报》的知名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北洋画报》与《东方时报》演双簧早已有前科。如1926年9月29日,冯武越在《北洋画报》上发表了名为《增刊有漏洞了》(署名笔公)的文章,认为“东方朔”的“中秋增刊”有几处漏洞,其中包括“芦草园巡警报告梅兰芳失踪”的消息,冯武越认为,“芦草园”就是“无量大人胡同”,都是有钱人住的地方,梅兰芳不过是一个演员,还不可能在那个地方居住,他反问道:“难道梅兰芳发了财,在东城盖了大洋楼,无赖生(作者)连这个也不知道吗?”这篇文章见报后,立即招来《东方时报》的批评,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笔公笔误了》的文章,逐条反驳冯武越的批评。因为涉及到梅兰芳等名人,且相互批评的文章极具火药味,所以吸引了读者注意,两家报纸都很畅销,一时洛阳纸贵。
不久,笔公在10月16日发表了《在东方朔的屁股上动土》的小文,道出了作者撰文的本意。“原来小报本都是些个‘坏小子’,因为恐怕没人睬它,所以厚着脸皮常和人家开玩笑,等到把人家惹脑了,就骂他们一句,他们便十分引为荣幸,更加大吹大擂,到处说人家看得起他,所以骂他……这是一种广告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