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忘怀的“武清比萨”

(2019-03-11 17:08:32)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难以忘怀的“武清比萨”

 

              原载2019年3月11日《今晚报》津沽版,署名:侯福志

在武清,有这样一种吃食,它的土名叫“烀饼”,在武清很多饭店里,偶尔会有人把带馅的烀饼称为“武清比萨”,但这不是正式名称,只不过是溢美之词罢了。

  我老家属于武清堤南片,吃粮以棒子面为主。在平常,普通农民家庭的饮食非常简单,一年到头几乎都是棒子面贴饽饽和烀山芋。为解决“吃腻”的问题,居家妇女们也会动一些脑子,尝试所谓的“粗粮细做”,这其中就有烀饼这种吃食。说起烀饼,四五十岁的人多少还会有些记忆的。与“金裹银”一样,它也是一种民间发明、民间创造。

  印象中的烀饼有两种,一种是带馅的,另一种是不带馅的。关于做法,再简单不过了。先说不带馅的吧。把细棒子面(即玉米面,最好掺些黄豆面,使棒子面带香味)放在面盆里,放一点盐,用水(用剩粥最好)和匀、保持黏稠状,然后用勺子舀出来,摊在未烧热的柴锅(也可以是现在的电饼铛子)底上,并使之保持均匀、平整(用铲子或手进行人工整理),把锅盖板盖上,用温火烤熟,待饼的底部出现了焦黄的嘎渣儿,就可以起锅食用了。

  带馅的做法比较复杂。我曾向饭店厨师请教过,大致程序有五个。第一步:将棒子面用冷水(或面粥)和好备用(注意水不能太多,否则烙熟的烀饼会发黏);第二步,将鸡蛋打散并加少许葱花和适量的盐,上锅炒熟后备用;第三步,喜欢吃虾皮的,可以将虾皮煸熟备用;第四步,将炒熟的鸡蛋、虾皮(或肉末),与切好的韭菜叶(或菠菜叶)混在一起,放一点盐、五香面、食用油,再加一个生鸡蛋,用筷子和匀备用;第五步,将棒子面放入柴锅底(锅底放一点豆油最好),用手捋匀按薄压平(也可以用铲子压平),盖好锅盖烘烤几分钟,待出现嘎渣儿香味后(七八成熟的样子),再将馅料均匀涂抹在饼面上,一直等到馅料烤熟为止。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家里吃的烀饼,基本上是不带馅的(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主食,只是比较薄、略带咸味,与贴饽饽没有太多区别)。带馅的烀饼,虽然好吃,却不能经常吃到。如今,很多打着农家菜招牌的饭店,可以做出具有传统风味的烀饼,并以此招徕顾客,人们随时都能享用到这个记忆中的美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