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2019-02-16 13:04:22)
标签:

杂谈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津沽运河往事之二:运河边的若干“百户村”

         原载2019年2月16日《今晚报》“天津卫”,署名:侯福志
        在天津武清区北运河东岸,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下伍旗、大良和南蔡村等3个镇,在这些镇域范围内毗邻北运河的地方,排列着若干“百户村”,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这条古老的黄金水道上。为什么会出现若干“百户村”呢?
  所谓“百户”,即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自元朝开通大运河漕运以来,朝廷对漕运一直采取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所有参与漕运的官船,都按照统一的编制和定员,配备若干兵丁和水手,专司某个区段的漕粮运输业务。为解决随船兵丁和水手的休息问题,便在运河沿岸设置了若干“百户所”。为相互区别,便用数字给不同的“百户所”起了不同的番号,如第二百户所、第三百户所、第十百户所。后来,兵丁和水手以及随迁家属在“百户所”定居,“百户所”逐渐演变为“百户村”。

  在下伍旗、大良和南蔡村三个镇,总共拥有“百户村”12个。其中,下伍旗镇有2个,分别是三百户、北八百户。大良镇有6个,分别是小十百户、大十百户、二百户、北四百户、南四百户、上九百户。大十百户,原称十百户,明初迁出部分居民在原村南另立新村,得名小十百户,与之对应,原十百户改为大十百户。南四百户,原称四百户,明初部分居民迁出后在村北另立新村,起名为北四百户,与之对应,原四百户更名为南四百户。南蔡村镇有4个,分别为六百户、七百户、八百户、九百户。

  与武清区北部毗邻的香河县,在北运河东岸也有3个以“百户所”命名的村庄,分别是二百户、三百户、四百户。

  笔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的“百户村”全部分布在北运河的东岸,而在北运河西岸则一个也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笔者揣测,古人是信奉风水的,在人们的概念中,东面为阳,西面为阴,故设置“百户所”时很可能考虑了上述因素。

  笔者还注意到,包括香河县的“百户村”只出现在杨村以北的区域,而在杨村以南,一直到静海则一个也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在元朝时,渤海湾的潮水可以直达杨村,但杨村以北的区域,因为地势比较高的原因,潮水不再可能上溯,所谓“潮不过三杨”,其中之一的“杨”,便是指杨村(另外两个是指西青区的杨柳青和河北省的杨芬港)。南方来的帆船靠风力和重力等自然力到达杨村后,必须将货物卸在码头,然后通过小型驳船,由兵丁以拉纤的方式负责运往上游,这样在杨村以北,就需要更多的兵丁,由此出现了很多的“百户所”。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运河以东的曹子里镇,也有一个“百户村”,它叫“汊百户”,也是在元朝时由“百户所”演变而来的。但这个村庄距离北运河有10公里之遥,不像其它“百户村”依傍北运河,那它是否也与北运河的漕运有关呢?还真有!原来,在汊百户村,曾有一条“萧太后运粮河”经过,元朝时这条河尚与北运河相通,并且同样作为漕运河道使用,故亦设置了“百户所”。看来,武清的“百户村”与漕运都有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