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里的《过旧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1937年2月17日,天津出版的第23期《语美画刊》上,刊载了署名采文的一篇太平歌辞,题目是《过旧年》,作者以韵文形式,历数旧历年的“罪状”,要求废除旧历年,改过新历年。
本来,进入民国之后,旧历年曾两度被禁止。一次是在1912年1月2日,民国政府宣布改用阳历,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并禁止过旧历年。另一次是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第一次禁令发布后不到两年,因民间习俗无法抗拒,禁令被迫取消。第二次禁令发布后不到三年,因为人们仍悄悄地过着旧历年,当政者并没有办法阻止,所以只得顺应民意,恢复了旧历年。
由于有过两次禁令,有关旧历年存废问题,仍一直在民间发酵,不时会有人站出来发声。采文先生的《过旧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炉的,他代表了“新派”的想法,其影响不可小觑。
这篇《过旧年》,用铺陈的方法,描绘了腊月迎新年的习俗,有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过腊八,“腊八先熬上一锅粥,要把那各样米豆搁得全。扫房糊窗,糞除庭院,总得赶在灶王用事前。”第二件大事是祭灶。“腊月二十三,送灶的大典祭祀要诚虔。高香一古,供品几盘,抓把糖瓜把灶君的嘴来黏:请您勿多言。”第三个节点是备年货、贴春联。“做年菜,不怕花钱,鸡鸭鱼肉松花鸭蛋,花糕馒首也都买全。”“宫南北,年货全,年画佛花红对联。”
在天津卫,除夕就是年,这是年节里最热闹的一天。《过旧年》描绘了过年时的热闹场景。“除夕到,儿童欢,穿上了新衣领得压岁钱,多买花炮玩。”这几句歌词反映的是儿童过新年的场景。紧接着描述了一家人守岁的情形:“佛堂上,大纸悬,供上了花糕贡果和鲜货,栗子枣儿和桂元。都道是全神下界就在这一夜,必须要彻夜不寐接连不断的把香攒。好容易挨过了一夜东方发了亮,焚过全神纸,方才去安眠。”除夕守岁之后,人们大多进入疲劳状态,所以,在新年第一天,除孩子们外,人们多在白天补觉。然后吃炖肉粉条,享受过年的滋味。初二开始拜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走在大街上,见人就要拜年,“磕头礼拜,打躬连连;多说吉祥话,礼多人不嫌,恭贺新喜大发财源。”
对于老百姓来说,正月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吃喝玩乐成为主旋律。关于吃:“年菜做成日已久,直到灯节未吃完。”关于玩:“欣逢一岁首,何不乐几天。麻雀(麻将)牌九人人都爱玩。听听大戏,来趟落子馆,看看再生花,闹天刘宝全。”到了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成了最人们的精神享受:“神前供汤圆,估衣街上花灯好,万人空巷都往观。国事如何全不问,且图眼前欢。”
作者在描绘旧历年热闹景象时,对过旧年存在的问题也作了分析。如他认为,旧历年的一些“妈妈例”纯粹就是迷信。过旧历年时要送年礼,这其实也是一种陋俗,“一盒子来一盒去,耗财买脸礼尚往还。”此外,过旧历年要消耗很多精力、财力,“耗时废业有何用,白花许多无谓钱。”此外,正月里家家户户做馒头,过了正月十五也吃不完,“馒首霉色绿,鱼肉味变酸”,吃了妨害健康,丢了又舍不得,同样也是一种陋俗。基于旧历年存在那么多的问题,所以他“劝诸君赶快把这有害无利的旧年废了吧,齐努力提倡那科学化的国历年!”
现在看来,作者的取消旧历年的建议虽不足取,但作者对八十年前天津卫过旧历年的热闹场景所作的描绘还是非常客观、真实的,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