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卤亢不是咸水沽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清代诗人蒋诗在《沽河杂咏》组诗里,有一首吟诵咸水沽的竹枝词:“霸道当年聚卒徒,格谦负海据偏隅。几回吊古无人识,豆子卤亢今咸水沽。”把豆子卤亢说成是咸水沽,这是自清初以来包括蒋诗在内的津门学者比较流行的说法,可是,这一说法并不正确。
地方史学者陈铁卿曾发表了一篇《津沽杂考》(1984年4月出版的《天津文史丛刊》第2期),文中得出明确结论:豆子卤亢不是咸水沽。陈先生认为:“自从《读史方舆纪要》把豆子卤亢说成是天津的咸水沽(卷十三,直隶河间静海县下),《天津县志》和《畿辅通志》等书都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这一说,此后凡记载天津古迹的,无不照此列入。”陈先生指出,豆子卤亢实际上并不是一处特定的地名,而是“盐泽”(指引海水煮盐的沟渠)的泛称,而且事实上,史书上所记载的这个“盐泽”,也不在天津,而是在今山东省境内。 为核实陈先生的说法,笔者翻阅了《读史方舆纪要》,其原文如次: “咸水沽:在天津卫东六十里,即古豆子卤亢也。《括地志》:‘自渤海至平原,其间滨海煮盐之处,土人多谓之豆子卤亢。隋大业十二年,河间贼帅格谦据豆子卤亢称燕王,王世充击斩之。’《隋书》:‘平原东有豆子卤亢,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大业七年,刘霸道聚众于此,既而格谦亦据其地。’王氏曰:‘豆子卤亢在平原、渤海、河间三郡之交,环带河海。形成阻深,兼有盐鹾之利。今大河南徙,其地不可考矣。’罗氏曰:‘河间之豆子卤亢,今咸水沽是也。沽东去海四十里,地斥卤,广数十里。宋时亦置戍于此。又卫东北四十里有塌河淀,周百里。’” 《读史方舆纪要》出版于清初,作者是地理学家顾祖禹。实际上,这本书在谈到豆子卤亢时,引述了唐朝出版的《括地志》和《隋书》等文献,并在文献中提出了有关豆子卤亢位置的两种不同说法。 其一是王氏曰:在渤海至平原之间。渤海、平原都是古郡名,汉渤海郡包括今天津东南部、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山东省德州;汉平原郡治在今山东平原县南,隋平原郡即今山东陵县治。上述两个郡,是古代齐国所辖之区,早在二千年前就拥有大片盐泽。王氏的说法,与《括地志》《隋书》是一样的。而据徐俪生、高昭一著《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1954年版):“豆子卤亢在今山东惠民境,与无棣、阳信二县连界,北接今河北盐山带,过去曾是一片盐泽。” 其二是罗氏曰:“河间之豆子卤亢,今咸水沽是也。东去海四十里,地斥卤,广数十里。”
罗氏的说法显然与《括地志》《隋书》的说法有矛盾。而有意思的是,顾祖禹不顾古书上的白纸黑字,偏偏在“咸水沽”名目下,开宗明义地指出咸水沽即古之豆子卤亢。其个中原因,笔者不能妄断。陈铁卿先生在文章中亦没有给出结论,也只好由学者们继续探究了。 海下古镇——咸水沽印象
津南区委宣传部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主办 |